控制住了整个河北道北部地区,说要起兵造反,大唐都无兵可敌,那里冬天太冷了。
现在又随便去益州转转,真腊的腰弯了,看着人家把曾经派出的使节从王城里抓走,不仅仅不敢报复,还要过来请罪。
借道六诏,六诏上归顺书。
张忠,你的孩子是怎么生的?明明咱两个都是尚书,为什么别人看我总是比你挨一大截?是你有本事?还不是你儿子和儿媳妇在那呆着,你除了会生,你还有什么能耐?
腹诽了一番,王晙看向张忠的眼神依旧充满了幽怨。
旁人心中同样五味繁杂,找不到借口去限制张小宝和王鹃,人家两个原理朝廷政治斗争,对皇权拥护,同时利民计策不断,更能开疆拓土,稳定边关,对格物学和医学也研究的非常透彻。
这种人想要找个毛病来弹劾,结果必然是弹劾的人很惨,即使陛下不出声,张王两家把这个人的福利一撤,弹劾的人必然会被孤立,在官场上被孤立那是什么情况?
弹劾的人是可以不在乎张王两家的福利,但别人却可以通过这个福利的撤消来知道小宝和鹃鹃的态度。
实在是太可怕了,同僚之间被孤立,下属自然是众叛亲离,谁还敢跟你混?你是京官,但你得罪了小宝和鹃鹃,我们这样的地方官要是继续跟着站队,会出现陆州刺史许名扬曾经遇到的事情,城中美食数不尽,家中粒米吃不着,百姓会对自己拒卖的,难道要活活饿死?
众人纷纷想着自己的事情,含元殿上一时间静了下来。
新被提拔上来参加早朝的人终于切身感受到一把小宝和鹃鹃的威力,人远在万里之遥,对朝廷的影响却如此之大。
人生如此,当无憾矣!
李隆基坐在上面慢悠悠地品着茶,刚送来一个多月的新茶,西湖龙井,小宝起的名字,不算是贡品,就是小宝和鹃鹃家中的人有了茶便送过来,赶上年景不好,就没有。
而不是规定贡品,年年必须送,同时还要达到最好的标准,那样自己就喝不到好茶了,万一年景不好,贡品的好茶没产出来,送贡品的岂不是要被治罪,所以一般贡品都不是最好的。
还是小宝说的对,何必要贡品,哪个地方今年的气候好了,有好的东西,愿意送就让他们送来,明年没有或不想送则不用送,自己就总能享受到好的东西。
现在喝的龙井是小贝他们宝贝糖果屋的物流给送来的,说是让皇上伯伯喝好茶,也不知道小家伙们跟着小宝和鹃鹃长途跋涉吃了多少苦。
李隆基喝着茶水,想起小贝等人,嘴角不觉间翘起来,神色中多了一丝想念。
至于含元殿上的安静,李隆基没去在乎,一会儿就好了,耽误点时间,大不了看电影往后推。
过了那么片刻,张忠打破了早朝的宁静。
“陛下,臣想知道,此次的归顺跟已往的称臣有何区别?”
******
今天还有两章,努力码字中……(未完待续。)
第九百三十章 人在边关近离间
张忠的话说出了其他刚刚换过神的众人的心声。
确实应该问清楚,之前六诏也是附属大唐,而且还是封的王,现在又说归顺,跟以前若没有丝毫的差别,说出一百遍也没什么用。
群臣在这点上也很佩服张忠,张忠没有因为让六诏送归顺书的人是自己的亲人,就把心中的疑惑压下去,反而当成一次很重要的事情来询问。
万一六诏此次送来的归顺书跟以前一样,小宝和鹃鹃岂不是很丢脸。
李隆基同样欣赏张忠的品格,面对臣子询问的目光,很随意地说道:“稍微有点不一样,以前是称臣,送来贡品,回去带更多的赏赐,现在是不提称臣,只说归顺,除了六诏各自的王,其他下面管事儿的重要人物将要来大唐。”
李隆基说的很随意,别人听着就不随意了,居然是派人过来,而且还是重要的人物,听陛下的意思,好像来的人很多,那么照此说来不就是六诏之王在管理方面缺少得力人手?
缺少管理方面的得力人手还怎么发展?六诏的王全变成傻子?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六诏之主把好用的手下派到京城当人质,难道是准备让自己部落的人过更苦的日子?”
宇文融出声询问。
李隆基摇摇头,眼中露出失望之色,在群臣的身上挨个看过,反问道:“你们觉得小宝和鹃鹃过去一趟,只为使六诏的人生活更艰难?”
蒋岑站出来:“臣绝对不相信,小宝和鹃鹃用计如神,尤其是小宝对经济和民生方面的本事最大,他怎么会到了地方,让人家日子过的更差?一定是小宝给出一个六诏之主无法拒绝的优渥条件。
何况他们不是留下二百人么,张王两家的内院有多大的本事相信无须臣多言,有他们在,六诏之主留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