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朱元璋 20 > 第8部分(第2页)

第8部分(第2页)

大家看到,不论是前面提到的冯国用,还是现在我们在讲说的李善长,都在鼓励朱元璋建立他的道德理想—“有德者昌,不嗜杀人,不以子女玉帛为意”。朱元璋本身也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他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他有远大的理想,所以他与冯国用、李善长一拍即合。

朱元璋听李善长的话很顺耳,觉得非常对,就任命李善长做自己队伍当中的记室。“记室”,对于现代人来说大概不是太好理解,其实就是负责掌管笔墨文字、起草文书政令的这样一个官员,如果非安一个现代的职位的话,可以称作“秘书长”吧。

但朱元璋也对李善长提出了要求。他说:“方今群雄并争,非有智者不可与谋议”,如今群雄并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要与有智慧的人一起谋事,您李善长就是有智慧的人。但是,我看到在群雄手下那些掌管文书案卷的和参与议事的人,动不动就给那些将士挑毛病,将士们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以致造成失败。这些将士,如同是主帅的羽翼,羽翼没有了,主帅还能保住吗?因此群雄各个相继而亡。你应该以他们的失误为教训,务必协调与将士们的关系,以取得成功,不要学那些人的做法。李善长说,好,我听您的。朱元璋并不是单方面听李善长的,反之,他要领导李善长,当时叫做驾驭。须知,李善长比朱元璋大十五岁啊!李善长一开始就看准了朱元璋,而且是死心塌地地跟定了他。朱元璋占领了滁州,后来郭子兴也来了。郭子兴是朱元璋的上级,郭子兴来到后,见到朱元璋的势力太大,想要削弱朱元璋,把朱元璋身边有用的人一个个调走了,后来又要把李善长调走为自己所用,可是李善长说什么也不走。他向朱元璋哭诉,朱元璋说主帅之命不可违也。而李善长就是不走。时间长了郭子兴也就放弃了。李善长终于留在了朱元璋的身边。

→虹→桥→书→吧→。

第27节:第七讲 秀才见了兵,说的就是理(3)

李善长这些人虽说是书生,却并非书呆子,在临战中也表现了出色的智慧。

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朱元璋所在的滁州缺乏军粮,郭子兴听从朱元璋的建议派张天佑等夺取了和州。但元朝不甘心,派十万人进攻和州。

元军控制了鸡笼山等地,断绝了朱元璋的粮道,朱元璋决定率兵出击。他命令李善长留守和州,叮嘱他如元军来攻城,只要坚守等待援兵即可。朱元璋袭击鸡笼山大胜而归。当他到达和州城时,发现城门下竟也有数千名元军俘虏。原来,当朱元璋的主力出兵鸡笼山时,元军趁机突袭和州。如果元军攻占和州城,将会对朱元璋形成夹击。李善长虽然奉命留守,但他对形势早有所料。他只把留守军队的一小部分安排在城上要害之处,而把大部分精兵埋伏在城下险要处。元兵一到,只顾攻城,不料伏兵四起,结果一败涂地,除了少数逃脱以外,其余数千人都成了俘虏。朱元璋了解情况后大喜,没有想到书生也懂得兵略,他说:“先生哪里只是个文人!今天先生的用兵连久经战阵的武将也不能不佩服!”

李善长通晓前代典章制度,处理政务井井有条,而且,正像朱元璋所要求的,他能调和将领之间的矛盾,而且善于理财,为朱元璋筹粮筹饷,因此被朱元璋所倚重。朱元璋称他为萧何再世。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渡江夺取了集庆(今南京)附近的太平,又有一位儒者来到朱元璋的军中。

这一位儒者是谁?当涂明道书院的山长—陶安。山长是指书院的首领,就是一个学院的院长,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校长。这个人也和冯家兄弟一样,带领同乡父老前来迎接朱元璋。他看到朱元璋有王者风范,带着一支有战斗力、有纪律的军队,认为朱元璋将来可以平定天下之乱。于是,他向朱元璋进言。他说,“海内沸腾”,现在天下大乱,如同沸腾一般;“豪杰并争”,豪杰们群起都想夺天下。“然其意在子女玉帛”,大多数人的心里头想的是抢夺人口、抢夺女子、抢夺财产。“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并没有想平定祸乱、使百姓得到太平的志向和理想。

我看到朱元璋您与他们不同,是一位“明公”,“明公”您渡江以后“神武不杀”,虽然很能打仗,但并不专靠杀人取胜。现在您已经有了很强大的军队,而且不乱杀人,所以“众心悦服”,受到大家的欢迎。如果您能够“顺人而应天”,顺乎民意、顺乎天心,“以行吊伐”,对那些个不仁义、不道德的暴君实行讨伐,“天下不足平也”,天下是不难平定的。

他和李善长的话如出一辙,讲的都是“行仁义,天下不足平也”。朱元璋听到这里,就提问,说道:“吾欲取金陵(元集庆,今南京)如何?”

陶安说,“金陵古帝王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他的意思是,金陵从来就是帝王之都啊,如果您把它夺取了,纳为您自己的地盘,然后再从金陵向四方发展,哪里不能夺取?哪里不能战胜呢?

朱元璋和陶安说得非常投机,他们达成了一致意见。

我们说到这里,分析一下朱元璋的心境。朱元璋听到儒者要行仁政,要以不杀为道德理念,为什么他能够听得心悦诚服,能够和儒者们一拍即合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朱元璋当过和尚,所以他有慈悲之心,因此悲天悯人,自然考虑到不杀。

有人说这是因为他出身低微,曾经经历过艰难困苦,见到过百姓的水深火热。他最初投军是为了改变自己命运。那么现在,他有了一定的军力、有了一定的权力,他要做什么?不是为了夺取粮食,自己过温饱的生活,而是有了进一步的理想,希望把百姓从水深火热当中解救出来。

不管怎么说,读书人的到来还是使朱元璋有了变化。儒者的介入使他的心胸进一步开阔。他们强化了朱元璋的理念,要平定天下,要济世安民。

朱元璋的谋士们都建议他夺取集庆(今南京)。朱元璋把夺取集庆定为下一个目标。但集庆为东南重镇,历来为兵家所必争。集庆城池坚固,又有重兵把守,一时难以攻克。李善长建议先攻占周边城镇溧水、溧阳、句容等,使集庆陷于孤立之地,然后再集中兵力攻打集庆。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28节:第七讲 秀才见了兵,说的就是理(4)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集庆周围地区已被朱元璋控制。三月初,朱元璋统率诸路军马自太平水陆并进攻打集庆,经过激战,集庆被攻破。朱元璋率军入城,李善长令人到处张贴布告:“元失其政,所在纷扰,兵戈并起,生民涂炭。……吾率众至此,为民除乱耳!汝宜各案职业勿怀疑惧。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居官者慎勿暴横,以殃吾民;旧政有不便者,我为汝除之。”城中居民相互庆慰,秩序井然。根据李善长建议,集庆改名为应天府。朱元璋被将军们奉为吴国公,就把元朝的御史台府做了吴国公府。同时,在此建立了江南行中书省,自任行中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此时,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李善长参与决定。后来,朱元璋建立了统领军队的大都督府,令李善长兼任府司马,后又晋升他为行省参知政事。

从此,应天成为朱元璋的根据地,也是他夺取天下的初步资本。

朱升的“九字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