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实回答说:“此数君者,皆以不嗜杀人,故能定天下。”他的建议和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以及李善长的话如出一辙。
接着他称赞了朱元璋不妄杀人,但是随即就对朱元璋提出了批评。他说,你现在向百姓征收的粮食太多,使民不得休息,不能好好过日子。原话说“民未遂生息”。什么意思啊?朱元璋的军队不断扩大,地盘不断扩大,官员队伍不断扩大,都要用粮食,这些粮食无不来源于百姓。队伍大了,需要的粮食增多了,百姓的负担重了。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由得赞道:“此言是也。”你说得真对,我也天天发愁,这么多粮食都取自于百姓,没有别的办法,但是由于“积少而费多,取给于民,甚非得已”。我的积累很少,我的开支很大,向老百姓增加征收,是很不得已的。但是,我所征收的都是军需、公费所用,“未尝以一毫奉己”,没有一丝一毫是为了我个人的私利。“民之劳苦,恒思所以休息之,曷尝忘也”。我也常常在忧虑那些劳苦的老百姓们,怎么样才能够使他们得到休息、才能减轻他们的负担呢?这些事我哪里曾经忘过呢?这是我天天想的事。
朱元璋说的也是实话。因为他在经过了儒者的改造之后,已经形成了仁义爱民的理念,他坦白向百姓征求大量的粮食,会给百姓带来痛苦,然而这是万不得已的事。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他问,如果我不向百姓征收粮食,怎么样解决粮饷问题?
唐仲实说,一是靠军队自给,一是靠发展经济。
朱元璋听了唐仲实的意见以后,开始考虑在自己的地盘内发展经济。他任用了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种植粮食,供给军需。康茂才不负所望,一年以后,军队屯田所得粮食一万五千石。除了食用以外,还剩了粮食七千石。几年下来不但军队有了充足的粮食,而且有了一些储备。
因为有了充足的粮食,朱元璋一再明令减少自己所控制州县的赋税,减少百姓负担。这样做不仅消除了百姓的恐惧,而且得到了百姓的拥护。百姓以前见了兵就害怕。兵匪一家,兵见了百姓就是征收甚至抢夺。现在朱元璋的军队不仅不抢夺,而且减低赋税,减少征收,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朱升所说的 “广积粮”,不仅仅是多存粮,还要全面增强经济实力。于是,在李善长等人的规划下,朱元璋在自己所辖区域内,还设立了盐法局,以增加财政收入。大家知道中国历代都以控制食盐买卖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如果百姓想得到买卖食盐的权利,要向国家交税,取得凭证。
朱元璋建立了盐法局以后,规定商人贩盐二十取一,你得到了利润二十份,我取你一份,不多。可是卖盐卖得多了,朱元璋政权的收入就多了。他还建立了茶法,规定了贩卖茶叶的法令。商人卖茶,要凭茶引,什么叫“引”呢?引就是证明,茶引就是贩卖茶叶的证明。商人每卖一百斤茶,要交纳二百钱。
朱元璋政权开始懂得财政经营,他在所管辖的区域内设立了宝源局。宝源局是做什么的?铸造钱币的机构。在这期间他铸造了大中通宝钱,允许历代钱币与大中通宝钱同时使用。通过这些措施,朱元璋政权不仅有了粮食,还有了钱,有了经济支柱。所以,广积粮就是发展经济实力,就是加强自己的经济基础。
那么,对于朱升提出的“缓称王”,朱元璋又是怎样做的呢?
让小明王替咱们挡着点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有了相当的势力了。他不仅是大宋政权小明王旗帜下一路军马的都元帅,而且是江南行省的平章。虽然朱元璋实际统领着自己地盘中的一切,但是在使用公文和发布告示的时候,还要用大宋政权的龙凤年号,因为小明王韩林儿是朱元璋的君主。
《明史?韩林儿传》评论这件事,说道,“时太祖以孤军保一城”,朱元璋只有一支很孤单的、很薄弱的军队控制了滁州这样的小城。“而林儿称宋后,四方响应”,而韩林儿声称自己是大宋皇帝的后裔,很有号召力,各路起义军都归在他的旗帜之下。在朱元璋的羽翼还不够丰满时,“用其年号以令军中”,不能不借用小明王的年号发号施令。
。←虹←桥书←吧←
第31节:第七讲 秀才见了兵,说的就是理(7)
朱元璋攻下集庆以后,又先后夺取了镇江、广德等地,地盘不断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随着他的实力的增强,小明王也在不断地提高朱元璋的地位。
至正十九年,也就是大宋龙凤五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被提升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一个省的丞相,一省最高长官。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又被封为吴国公,成了公侯了。后来朱元璋的记载说是诸将奉他为吴国公,想掩盖这个吴国公是小明王所封的事实。而实际上,此时他还无法摆脱小明王的大宋旗号,也不愿意摆脱小明王的旗号。
大家知道,公、侯、伯是很高的荣誉爵位。朱元璋此时的势力已经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朱元璋是有心计的人,他不想过早地暴露自己的野心。所以他一直甘居于小明王的旗号之下,使用龙凤年号,就是后来他当吴王之后,发布命令都是写“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这就是所谓的“缓称王”。
这个时候,在朱元璋政权周围情况怎么样呢?一些豪杰纷纷自立,除了前面提到的张士诚的周政权外,还有人称王。
至正二十年(1350年),徐寿辉的部将陈友谅以洪都(今南昌)为中心,自立为汉王。
明玉珍在四川地区自立为蜀王,在至正二十二年(1352年)又自立为帝,建立了大夏国。
朱元璋身边的这些人,不论是张士诚、陈友谅,还是明玉珍,都纷纷称帝的称帝、称王的称王。可是朱元璋牢牢记住朱升给他的话—“缓称王”。不到时机,不到火候,不能够称王,所以仅仅被小明王封了一个吴国公,表面看起来他很满足,实际上他想得更远,因为他想要的更多。
朱元璋当然也有称王之心,他不想当皇帝吗?当然想当皇帝。但是他要实行“缓称王”的策略,避免自己过早地成为各路豪杰攻击的目标。而且,他遵奉小明王为主,也是在利用小明王的皇帝名分,利用他的声望,提高自己的地位,增强自己的号召力。
同样,在各路起义军错综复杂的形势之下,朱元璋也尽量避免露出锋芒,以保存自己的实力。
至正十七年(1357年),红巾军将分三路北伐,攻打元军。李武、崔德攻克商州、武关后进攻关中;毛贵攻克胶州、莱州、益都、滨州等山东州县;随后,刘福通攻打汴梁(今河南开封)。一时之间,“所在兵起,势相连接”,气势非常盛。红巾军三路出击,与元军正面作战,刘福通攻入汴梁,并把小明王迎接到汴梁。大家看,在这么多军队奋力攻打元朝的时候,朱元璋在做什么?在各路北伐大军的将领中没有见到朱元璋的名字。
此时的朱元璋划地自保,正忙着悄悄地发展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朱元璋夺取了应天附近的郡县并向浙江地区发展。他避开元朝政府的主力军队,不跟他们直接发生冲突。而且,更有甚者,朱元璋极有心计,在很长时期内对元朝官军表示出一种暧昧的态度。
察罕帖木儿是元朝的一员悍将,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元朝即将灭亡的时候,察罕帖木儿成了元朝政权的主要支柱和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