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朱元璋1 > 第20部分(第1页)

第20部分(第1页)

朱元璋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尝尽了官府苛剥和豪民欺压之苦。而由于天灾和长期战乱,百姓的苦难就更为严重。

建国不久,他和他的谋士刘基有一段对话。朱元璋问刘基,他说:“怎么样才能使百姓安养生息呢?”刘基回答道:“生息在于宽仁。”你要想让百姓得到生息的话,就要对他们宽仁。宽仁固然没错,可是他还没有彻底说清楚,究竟什么是宽仁?

朱元璋对刘基说,“不能施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他说你不能给百姓带来好处,笼统地说宽仁,也没有用。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做到宽仁呢?“以朕观之”,以我看来,“宽仁必当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阜民之财”是什么意思?就是让百姓能够积累财富,“息民之力”呢?就是不要给百姓增加过多的负担。

那么讲到“阜民之财,息民之力”,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如果不节约,奢侈浪费,就把老百姓的财都耗尽了。如果不减少徭役,过度使用民力,老百姓就长期处在困乏之中。如果不对百姓实行教化,包括学校、社会的道德教育,百姓就不知礼义,社会秩序就不能恢复。“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如果你不禁止那些官员的贪污,不禁止那些富民的横暴,百姓就得不到安生日子。这些都做不到的话,那么你仅仅说宽仁,就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泽”,就是老百姓只得到一个空洞的“宽仁”,听到了一句好听的话,而没有得到实惠。

贴士

不能施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仁必当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如是而曰宽仁,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泽也。故养民者,必务其本;种树者,必培其根。

—《明太祖宝训》

我们分析一下,朱元璋在这里赋予了“宽仁”很丰富的含义,宽仁都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发展生产,使民富裕,就是“阜民之财”。

第二,节约开支,节省节约百姓的财力。

第三,少上工程,不增加百姓的负担,解除百姓的困苦。

第四,对百姓、对社会进行教育,使大家知道礼义,遵守秩序。

第五,要打击贪官污吏,打击豪强,使得百姓可以安生。

朱元璋又把自己的政策概括为“严明以驭吏,宽裕以待民”,说对待官吏要严明,对待百姓要宽裕,这样做百姓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

朱元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念?前面我说过,他的理想,来源于明教教义里对光明世界的描述,要使百姓得到幸福生活。还有就是他吸收了儒家传统的大同观念。另外一条很重要,是他自己早年长期在困苦中生活的经历对他的影响。他在青少年时期,在农村看到过贫苦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了解他们的艰辛。

他说,“农夫寒耕暑耘,早作夜息”,农民春天耕种的时候寒冷,夏天锄草、耘地的时候很热,寒暑都在地里滚爬,“早作夜息”,早早起来,很晚才休息。农妇呢?她们“缫丝绩麻,缕积寸成”,蚕丝要一根一根地梳理,麻要一条一条地纺织,“缕积寸成”,一寸一寸地织成布,非常辛苦,可是“及登场下机”,粮食收到场上,布匹、丝织品从纺织机上拿下来,这时候,等待他们的不是辛苦劳动所换来的一点财富,而是“公赋私债,索取交至”。“公赋”,官府要求交的税;“私债”,一年来大小吃喝费用欠别人的钱,官府的衙役们、债主们,看到场上有粮食,看到织布机拿下来布匹,都来催债了。劳作一年拼来的这点东西,竟不能为己所有,刚刚收获,就被别人拿走了。

◇BOOK。◇欢◇迎访◇问◇

第66节:第十二讲 平民皇帝的治国理想(5)

贴士

农夫寒耕暑耘,早作夜息,农妇缫丝绩麻,缕积寸成,及登场下机,公赋私债,索取交至,竟不能为己有。食惟粗砺,衣惟垢弊……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

农夫农妇“食惟粗砺,衣惟垢弊”,吃的是那些非常粗糙的粮食,穿的是又破又烂的衣服。当年,朱元璋身处草野,他的愤怒是无法倾诉的。而此时他掌握了大权,他的感情奔泻就如同大江大河了。他知道百姓如何痛苦,因此他不希望别人再重复这种痛苦,他不愿意让他的官员成为剥削百姓的官员,他不愿意让那些富民横暴,成为欺压百姓的豪强,他希望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这个政府不能浪费百姓的钱财,不能损害百姓的利益。这一切要从廉洁开始。

崇尚节俭,从皇帝做起

朱元璋是一个身体力行、躬行实践的人,他之所以说上面这些话,既是说给官员听,也说给自己听。他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朱元璋本人吃穿都很俭省,他对他的后宫要求也很严格,关于他俭省的例子有很多。

早在打天下的时候,朱元璋的俭朴就已经天下闻名。而在当时的江南群雄之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奢侈是有名的。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平定陈友谅,自称吴王,江西行省把陈友谅的一张镂金床送到应天。朱元璋看罢,对左右官员们说:“五代十国时后蜀孟昶有一个镶满宝石的尿壶,这镂金床与宝石尿壶有什么区别呢?一张床尚且如此,其他可想而知。陈氏父子穷奢极欲,哪能不亡?”他当即下令将它毁了。侍臣们就此各有一番议论,其中一位应声说道:“未富而骄,未贵而侈。这就是败亡的原因。”朱元璋对这话颇不以为然,他认为富贵以后也不能骄侈。他说:“有钱了就可以骄横吗?有地位了就可以奢侈吗?如果有了骄侈之心,即使富贵,也难保得住。处在富贵的地位,就是抑制奢侈,注意节约,恐怕还不能够服人心,何况穷尽天下财富奇巧以满足个人欲望呢?如果对骄侈之心不加以控制的话,败亡是必然的。前车的覆辙不可重蹈啊!”

由于朱元璋出身贫苦,他非常了解农民的处境,同情农民。洪武二年五月,他从南京郊外回城,见到几个老者挥汗耕田,不禁想起他的父亲,于是下马步行。边走边对身边大臣说:“朕好久没有在地里干活。适才所见农夫冒暑耕耘,心里很觉得可怜,不觉下马步行。农为国本,国家的需求都由他们供给,不知地方父母官会不会怜悯他们。身处富贵而不知贫贱的艰难,古人常引以为戒。衣帛当思织女之勤,食粟当思耕夫之苦。”

有一次他到东阁视察,天气很热,南京这个地方是火炉啊,人出汗后衣裳都湿透了。当然朱元璋跟普通人不一样,一些侍从为他拿着衣服,朱元璋的衣服湿了,就送上一件换下来。但是身边的官员们看到,朱元璋每一次换下来的衣服都是穿得很旧、洗了又洗的衣服。一位叫李思颜的官员说:“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意思是说,皇上您亲自提倡节俭,这真可以作为子孙的榜样。朱元璋节俭是从爱民出发的,他说:“忧人者常体其心,爱人者每惜其力。”意思是说为百姓担忧的人常体会他们的心境,爱护百姓的人就要爱惜民力。朱元璋说,我每一次吃饭,就想天下百姓是不是吃饱了,每一次穿衣,就想天下军民是不是能够穿得暖。

洪武元年,全国许多地方遭受旱灾。朱元璋祭告父母在天之灵,请他们保佑国家百姓渡过难关,说:“当年二老吃草根粗米的艰难我不敢忘记。我愿意与妻妾一起在半个月内吃野菜粗饭,与百姓同甘苦,反省上天对我的谴责,为百姓祈福。”朱元璋从未忘记过去的痛苦,他想到父母临终的时候,自己竟拿不出任何东西祭奠,而今富有四海,却无法尽孝,因此常常放声痛哭。

朱元璋很注意以身垂范,他曾经说,“珠玉非宝,节俭是宝”,他的吃穿住都不追求奢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修建宫殿的时候,他不准施用彩绘。他要求在妃嫔的住处,墙壁和屏风上,画上耕织图。在太子居住的房屋墙壁上画的是朱元璋的出身和经历。在各个殿堂内,墙壁上书写着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典故格言。他下令在宫内空闲之地种菜,在政事闲暇的时候,他时常来到这里看小内监汲水灌园,捉虫除草。车、舆、用具该用金银装饰的,都改用铜。

※BOOK。※虹※桥书※吧※

第67节:第十二讲 平民皇帝的治国理想(6)

朱元璋知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谓“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所以对地方的贡奉常常加以限制。建国之初,湖广进献竹席,朱元璋怕开了进奉之风,下令退回。后来金华进贡香米,朱元璋觉得很好吃,但怕因此会给百姓增加负担,也制止了。他在园林中辟了几十亩地用来种庄稼,每当耕耘收获季节,都亲往观看。

朱元璋不太喜欢饮酒,能喝一点葡萄酒,量也不大。起初太原进贡一种葡萄酒,后来也下令不要再进了。洪武六年(1373年),山西潞州进贡人参。朱元璋说:“听说采到人参挺困难,这样做岂不劳民?国家的职责在养民,哪能为此而劳民呢?”

洪武七年(1374年),西番酋长进贡葡萄酒,他赏赐给酋长一些绸缎衣物,但命令把酒退回,让他们不要再进贡。他对中书省官员说:“饮食衣服够平常需要就行了,额外的追求会带来无穷的祸害。比如在元朝,西域进贡葡萄酒,使者络绎不绝,沿途百姓饱受痛苦,朕岂能再以此殃民。”回回商人进贡一种香料叫阿刺吉,汉语叫蔷薇露,说是能够治疗心病,还可以调制香粉。朱元璋也予以拒绝,说:“中国治心病的药物很多,这种东西不过是修饰容颜的,用它只能助长奢侈之心。”

朱元璋说“人主嗜好所系甚重”,我现在作为臣民之主,一国的最高统治者,我的嗜好关系甚大,因为天下臣民都在看着我,官员百姓都在模仿我,对于我自己来说,“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奢侈势必丧德”,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尽量节俭,这样可以提高我的修养,如果崇尚奢侈的话,势必会丧失德行。

朱元璋对他的嫔妃太监要求也很严格。有一次,朱元璋在后宫,看见宫女们丢到地上的一些丝线,就把她们找来,教训一番。他说,你们都是来自民间的,如今却随便把这些丝线丢到地上,你们知道不知道这是百姓交来的赋税?百姓得到这一点丝线多不容易,起早贪黑,纺织成丝线,织成绸缎,用来交纳赋税,可是你们随便就把它浪费了。他立下规矩,凡是宫中再有人任意浪费东西的话,定斩不饶。

还有一次,他看见两个宦官,穿着靴子在雨中行走。大家知道农民,特别是江南地区,很少有人能够穿到靴子,常常是打赤脚,靴子在农民、在贫苦百姓当中是奢侈品。可是两个宦官,穿着靴子却在雨中行走。朱元璋看到以后,把他们叫过来训斥一顿,说这靴子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可是它们全出于民力,“民之为此非旦夕可成”,一双靴子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做成的,要种麻织布,然后裁剪做成靴子,是很难的。你们不知道爱惜,反倒暴殄天物。他下令左右杖责。就这样,这两个宦官就因为在雨中穿靴子行走,被杖责了一顿。

洪武三年,有一位姓刘的典史进京朝觐。什么叫朝觐呢?各个地方官员定期到京城来拜会皇帝,来述职,叫做朝觐。这个刘典史来到京城,汇报完了工作,朱元璋对他做了一番表扬,为什么表扬呢?朱元璋看他穿的衣服很破旧,十分高兴,认为他不是那种贪图享受的官员。朱元璋说,不少当官的人为了享受而搜刮百姓,刘典史今天穿着这样的服装,可见他很廉洁,他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去搜刮民财。听到朱元璋这样说,了解情况的官员就主动出来对朱元璋汇报,说这一位刘典史确实像您说的那样,为官十分廉洁,在百姓中间是有口皆碑的。朱元璋因此更加赞赏,命令赏给这个刘典史不少衣帛,用以养廉,也表示奖励。

济宁知府方克勤,严格执行皇帝关于垦荒三年不纳税的规定,尽量减轻百姓的各种负担,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但他“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洪武八年(1375年),方克勤在入京朝觐时,因此得到朱元璋的称赞,并赐宴表彰。洪武时期的许多官员,都因为廉洁而受到朱元璋的表彰和赏赐。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在官场上如行坦途。

朱元璋被明人称赞说:“节于自奉,食不用乐,罢四方异味之贡。非宴群臣,不特设盛馔。功益崇而益尚俭朴。”说他要求自己很俭朴,吃饭的时候,不像古代那些皇帝,要有音乐伴奏,他也不要各地给他贡献珍禽异味,不是在宴请群臣的时候,他不大摆宴席。“功业益崇益尚俭朴”,他的功劳越大,家业越大,他越提倡俭朴。这是他在给天下树立榜样,他明白,“古者之兴盛,未尝不由于勤俭。其败亡,未尝不由于奢侈”。前代的得失可为明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