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长期使用小明王的旗号,是因为自己的势力不够,必须用小明王来号召天下,加强自己的权威;也因为时机未到,要用小明王这块挡箭牌来隐蔽自己的野心。
刘基早就劝朱元璋摆脱小明王,举起自己的旗号,以利于争夺天下。现在羽翼丰满了,小明王对他已经没有用了,可以除掉了。不过,怎样除掉为妥呢?不能够公然发兵去攻打,又不能够公开刺杀、废掉他。如果直接除掉韩林儿,就会如同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西楚霸王项羽杀死义帝一样留下千古骂名,而且给刘邦一个吊民伐罪的口实,朱元璋没有这么傻。最好的办法是假他人之手。
朱元璋决定以优待的方式来对待小明王。既然小明王是皇帝,就理应把他供起来,不能让他再待在安丰小城受委屈了,还是把他接到应天为好。至正二十六年年底,朱元璋认为时机成熟了,派大将廖永忠,前往安丰迎接小明王来应天府。应天是天下重镇,朱元璋根据地的核心,小明王当然应该到这里来。迎接礼仪也必须十分隆重,虽然现在小明王没有什么实力,是来投靠朱元璋,但是还有皇帝的身份。朱元璋要做个样子给天下百姓看,看我朱元璋多么大仁大义。廖永忠带着兵马护送韩林儿一家老小,前往应天。小明王的仪仗浩浩荡荡一路而来。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想不到走到长江的瓜步渡口,韩林儿所坐的船被风浪掀翻了,韩林儿和他部下的很多大臣不幸溺江而死。
。▲虹桥▲书吧▲
第47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6)
这是天大的事啊!廖永忠把这件事报告朱元璋,当然朱元璋要对他斥责。可是皇帝在你的护卫下丧命了,仅仅斥责一顿就了事了,这合情理吗?朱元璋没有对廖永忠加以追究,反倒是跟随廖永忠的那些人,说廖永忠一路上始终都尽心尽力,最后船翻在江里的时候,他还不顾生命前去抢救,可惜没有抢救成功。这样,廖永忠不但无过,反而有功了。奇怪的是,朱元璋也就顺着下了这个台阶,一切不了了之了。小明王之死就成了一个“千古疑案”。
其实人们都看得很清楚;廖永忠的“重大过失”,其实是有意为之,而他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是因为他背后有个主心骨。形势发展到这一步,朱元璋该当老大了,小明王不除,朱元璋出不了头。廖永忠是个明白人,作为朱元璋的亲信大将,要主动替主分忧,替主解难,自己就当仁不让了。当然,公然杀害小明王是不行的,最好用别的办法,如果小明王能够死于意外,比如天灾,这样谁都没有责任。廖永忠奉命前往迎接小明王,他清楚自己该做什么。长江里的风浪谁能算得准呢,小明王翻了船,也应该是天命了。
不管这个做法是不是有点不正派,总之现在好了,问题解决了。大宋皇帝韩林儿一死,龙凤年号也就失去了依托,朱元璋不必再用龙凤年号了,当然,元朝的年号也不能使用。但是纪年还是需要的,朱元璋必须有一个自己的年号。他为自己建了一个年号,这个年号只有一个字,“吴”,就以龙凤十二年(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的下一年(1367年)为吴元年。
仔细一想,这个年号有点不合常理。第一,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以一个字做年号的。朱元璋身边有不少足智多谋的饱学之士,不会连这点也不清楚。每当制礼作乐,必然咬文嚼字,以一字为年号,合于制礼作乐的常规吗?第二,“吴元年”之“吴”自然是来自“吴王”之“吴”,因为这时朱元璋是吴王。但是,朱元璋称吴王并非在“吴元年”(1367年),而是早在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至此已经四年了,岂能以元年称之?至于年号用一个字,如果说朱元璋尚未称帝,不得与称帝比,那么,张士诚建大周,先称诚王,后称吴王,同样是王,其年号为“天佑”二字。朱元璋为什么要用一个字的年号呢?
值得怀疑的还有,韩林儿死的时间不明。韩林儿作为大宋皇帝,朱元璋名义上奉之为主达十几年,可是韩林儿是哪一天死的,谁也说不清楚,正史野史都没有记载。所以不管他死于哪一天,在史书上必须都要写他死在年底之前,否则就赶不上正月初一改元。我的推测是,韩林儿的死已经过了改元的正月初一,等得到他的死信以后,朱元璋才感到可以放心改元了。仓促之间就选了个“吴”字作为纪年,而且说成是从正月初一开始。
按照晚明人的说法,大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也是一代豪杰,他做了十几年的大宋皇帝,肯定会有很多值得记载的事,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完全不知道了。“得则为王,失则为虏”,既然小明王这个大宋皇帝没有继续做下去,就让他退出历史舞台吧。一代豪杰最终又成了“牧竖”。
贴士
草泽崛起,不无凭依鬼怪与夫暴戾纠纷之气象。然建国十有余年,其间所以能自立,要必有可记,惜载记冺,冺莫究万一。得则为王,失则为虏。悲夫!
—(明)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
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小明王必有许多可记的事迹,明代人李文凤甚至说他“不谓中国之汤、武不可也”,把他的起义反元比作商汤王、周武王。而且他说陈友谅、张士诚也未必如一些载记中所说的那样骄佚荒淫,所谓,“纣之为虐,不必如是之甚”。钱谦益称他们为“国初群雄”,于此已见史家之卓识。可惜,许多史实在胜利者的笔下被抹杀了。
小明王已经不在人世了,朱元璋的下一步,就是向天下至尊的宝座发起挑战了,这叫问鼎中原。
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在讨伐张士诚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开始修建应天城墙和宫殿了,应天可是未来的首都,城池需要坚固,宫殿需要壮丽。
据说,在宫殿的基址选好以后,朱元璋和刘基有一段对话。
朱元璋说:“先生你看,现在殿前面的地势不够开阔,是否可以把殿址往后移动?”
刘基看了看地势,说道:“也好,只是不免迁都。”
这一段话,在一些笔记传说中有记载,确实有这样的对话吗?很难证实。后来谋士刘基被神化,说他能掐会算,未卜先知,在他身上附会了很多故事,这可能也是附会的。
还有传说,应天城城墙修好以后,刘基陪同朱元璋视察新修好的城墙,朱元璋说:“这城墙非常坚固,如同铁桶一般,没有人能够越过。”刘基说:“除非是燕子。”这也许只是一句随口而说的话,但是后来人们把它说成是刘基对靖难之役的预言,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篡夺了皇位,燕子就暗指燕王。这可能吗?这些传说,只能看做是神话了。
与此同时,朱元璋正准备在南北两个战场展开战斗。在南方战场,他要消灭方国珍、陈友定,也就是福建、广东、广西一带的割据势力;在北方对元朝的统治发起总攻。
。§虹§桥书§吧§
第48节: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1)
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
决战的时刻终于来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