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热辣滚烫破10亿 > 第三章 村里的硬件变化(第1页)

第三章 村里的硬件变化(第1页)

虽然初三也就是2月12日张小月就要带孩子们回上海,但其实她1月23就带孩子们回来了。所以回来三周。这是2011年大学毕业后她首次回来这么久。16年结婚前单身状态时工作很忙,过年放假最多回来七八天,每天吃睡的状态和上学时的回家并无两样。16年结婚后因为怀孕、大娃小、生二娃、二娃小、疫情三年,这些不同的原因交织,就再没回来过年了,只是利用五一或十一保持每年回来一次的节奏。今年因为临时暂停职业,因祸得福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在自己的老家过个长假。

村里一栋栋两三层的小楼竖起来。有些楼房很是精致漂亮。以前那单层的瓦房比例已经非常少了。主干道的水泥路上,小汽车也时不时经过,带娃的人们总要提醒孩子们靠边站。大多数家门口停着车,有的是小汽车,有的是老头乐电车看起来与宝马mini外形也没啥区别。如果不是回到村里,邻居们全部都认识,张小月也不一定能认出来这就是自己的家乡了。

张小月家是2014年盖的新房子。居然一晃十年了。样式与现在新盖的比起来是有点显老了。不像这几年盖的大大的阳台落地窗,厨房也安排在了楼房中,厨房门口摆放着专门的餐桌椅。张小月家还是在客厅的茶几上吃饭,延续着以前的样式。除了单设餐桌方面,其他的屋内陈设都与上海家里的设施无异,客厅摆放的沙发、电视,家里的空调冰箱等。而老家与上海最大的区别是,老家面积是真大,房间可真多屋子可真高。一层一百六七十平米,一共两层半。第三层的半层都没有东西可以摆放了。

村里基础设施方面,前几年村里就实施统一垃圾处理,不再像以前家里的垃圾倒到村中的坑里。现在各家各户的垃圾也变多了,特别是生活物资的外包装等等,确实也需要统一处理垃圾才好。而今年的新变化是家家户户都接了自来水。虽然各家原本都有自家打的地下水水井,会直接用抽水泵抽到水塔中,送到自家的水管,但自来水现在也通到了各家。或许主要作用是宅基地上新起房子的人家,不用再打水井了。张小月家里也装了自来水。母亲说厨房的水是自来水,家里的其他水管还是自家地下水。所以天气太冷上冻时,每天晚上都要放空水泵的水管,以免第二天上冻而无法使用水管。

天天在老家的人,可能早已习惯了这些现代化的硬件及村落样貌。而偶尔回来的如张小月这样的,因为老家以前的样貌在心里的根基更深,所以置身新的现实世界中,总免不了回忆起以前的样子。

2014年以前住破瓦房的时候,不带厨房一共就三间屋子。相当于现在概念上的2间卧室,1间客厅吧,但是这三间的界线不一定会很明确,可能有的是搭了一堆墙,而有的是用布帘子挡住。甚至有的人家布帘子也没有的。衣柜也很少。张小月经常回想起上大学时回家,家里的筷子都不够用,凳子也不够坐,虽然不完全是因为穷,但穷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了。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了。

小时候冬天洗脸洗脚也好麻烦。洗脸水都要烧热了倒进盆子里再洗脸。有时候懒得烧水直接用压井手动压出来的地下井温水,也是凉的难受。当然了,小时候夏天玩耍回到家,先从水井压出来一些地下水凉甜的大快朵颐,那也是极舒适的。

村里现在主干道水泥路,以前曾经是泥路,一下雨就完全没法走人。走过去绝对要满脚泥。而十几年前政府出资各村都修了水泥路主干道,虽然下雨时有些地势低的地方有水坑,但路上的大泥坑再也没有了。今年听说接下来可能修成柏油马路,那就更好了,也不用担心车辆行驶多了水泥路掉水泥,搞得扬尘不小。

交通工具上,20年前,一九九几年的时候,主要是自行车,有自行车的家庭也没占到一半。两千年后逐渐流行电瓶车。大约2010年往后自行车出镜率也越来越低,电瓶车比例越来越高,小汽车开始偶尔出现在本村家庭。而如今2024年初,小汽车持有率至少60%以上了。

穿衣方面也是现代化的。现在大家购物很方便,谁的衣服也不可能有补丁了。仅从衣服上,绝对也分不出来哪个人是咱们村的村民,哪个人是张小月在上海居住的陆家嘴老破小片区的居民。吃饭上,张小月家的菜也基本上是以买的为主。偶尔妈妈会找片空地种几根菜,那不是主力。而自家的几亩田地,主要以小麦玉米这些机械化操作的农作为为主了。

所以在张小月回到老家,并未多与人沟通时,仅仅看这些衣食住行,与在上海时自己的衣食住行几乎没有特别大的不同。心里不断感慨着时代的发展真快。以前说中国的高楼大厦平地起,现在发展的成果也已惠及到各个村落。虽然村里的楼以及各排屋前面的水泥路都是村民自己出现修的,虽然现在有很多地方在喊什么国进民退,但张小月的个人感受就是这几十年的发展,还是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感谢大环境。

虽然初三也就是2月12日张小月就要带孩子们回上海,但其实她1月23就带孩子们回来了。所以回来三周。这是2011年大学毕业后她首次回来这么久。16年结婚前单身状态时工作很忙,过年放假最多回来七八天,每天吃睡的状态和上学时的回家并无两样。16年结婚后因为怀孕、大娃小、生二娃、二娃小、疫情三年,这些不同的原因交织,就再没回来过年了,只是利用五一或十一保持每年回来一次的节奏。今年因为临时暂停职业,因祸得福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在自己的老家过个长假。

村里一栋栋两三层的小楼竖起来。有些楼房很是精致漂亮。以前那单层的瓦房比例已经非常少了。主干道的水泥路上,小汽车也时不时经过,带娃的人们总要提醒孩子们靠边站。大多数家门口停着车,有的是小汽车,有的是老头乐电车看起来与宝马mini外形也没啥区别。如果不是回到村里,邻居们全部都认识,张小月也不一定能认出来这就是自己的家乡了。

张小月家是2014年盖的新房子。居然一晃十年了。样式与现在新盖的比起来是有点显老了。不像这几年盖的大大的阳台落地窗,厨房也安排在了楼房中,厨房门口摆放着专门的餐桌椅。张小月家还是在客厅的茶几上吃饭,延续着以前的样式。除了单设餐桌方面,其他的屋内陈设都与上海家里的设施无异,客厅摆放的沙发、电视,家里的空调冰箱等。而老家与上海最大的区别是,老家面积是真大,房间可真多屋子可真高。一层一百六七十平米,一共两层半。第三层的半层都没有东西可以摆放了。

村里基础设施方面,前几年村里就实施统一垃圾处理,不再像以前家里的垃圾倒到村中的坑里。现在各家各户的垃圾也变多了,特别是生活物资的外包装等等,确实也需要统一处理垃圾才好。而今年的新变化是家家户户都接了自来水。虽然各家原本都有自家打的地下水水井,会直接用抽水泵抽到水塔中,送到自家的水管,但自来水现在也通到了各家。或许主要作用是宅基地上新起房子的人家,不用再打水井了。张小月家里也装了自来水。母亲说厨房的水是自来水,家里的其他水管还是自家地下水。所以天气太冷上冻时,每天晚上都要放空水泵的水管,以免第二天上冻而无法使用水管。

天天在老家的人,可能早已习惯了这些现代化的硬件及村落样貌。而偶尔回来的如张小月这样的,因为老家以前的样貌在心里的根基更深,所以置身新的现实世界中,总免不了回忆起以前的样子。

2014年以前住破瓦房的时候,不带厨房一共就三间屋子。相当于现在概念上的2间卧室,1间客厅吧,但是这三间的界线不一定会很明确,可能有的是搭了一堆墙,而有的是用布帘子挡住。甚至有的人家布帘子也没有的。衣柜也很少。张小月经常回想起上大学时回家,家里的筷子都不够用,凳子也不够坐,虽然不完全是因为穷,但穷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了。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了。

小时候冬天洗脸洗脚也好麻烦。洗脸水都要烧热了倒进盆子里再洗脸。有时候懒得烧水直接用压井手动压出来的地下井温水,也是凉的难受。当然了,小时候夏天玩耍回到家,先从水井压出来一些地下水凉甜的大快朵颐,那也是极舒适的。

村里现在主干道水泥路,以前曾经是泥路,一下雨就完全没法走人。走过去绝对要满脚泥。而十几年前政府出资各村都修了水泥路主干道,虽然下雨时有些地势低的地方有水坑,但路上的大泥坑再也没有了。今年听说接下来可能修成柏油马路,那就更好了,也不用担心车辆行驶多了水泥路掉水泥,搞得扬尘不小。

交通工具上,20年前,一九九几年的时候,主要是自行车,有自行车的家庭也没占到一半。两千年后逐渐流行电瓶车。大约2010年往后自行车出镜率也越来越低,电瓶车比例越来越高,小汽车开始偶尔出现在本村家庭。而如今2024年初,小汽车持有率至少60%以上了。

穿衣方面也是现代化的。现在大家购物很方便,谁的衣服也不可能有补丁了。仅从衣服上,绝对也分不出来哪个人是咱们村的村民,哪个人是张小月在上海居住的陆家嘴老破小片区的居民。吃饭上,张小月家的菜也基本上是以买的为主。偶尔妈妈会找片空地种几根菜,那不是主力。而自家的几亩田地,主要以小麦玉米这些机械化操作的农作为为主了。

所以在张小月回到老家,并未多与人沟通时,仅仅看这些衣食住行,与在上海时自己的衣食住行几乎没有特别大的不同。心里不断感慨着时代的发展真快。以前说中国的高楼大厦平地起,现在发展的成果也已惠及到各个村落。虽然村里的楼以及各排屋前面的水泥路都是村民自己出现修的,虽然现在有很多地方在喊什么国进民退,但张小月的个人感受就是这几十年的发展,还是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感谢大环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