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05 > 第七章 自毁长城(第1页)

第七章 自毁长城(第1页)

第一节最重自尊不容逆耳

前面我们详谈了导致项羽失败的政治原因和军事原因。政治上的幼稚导致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刘邦是他真正的对手,屡屡错失消灭刘邦集团的良机;军事上对刘邦的战略包围缺乏足够的重视,更没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导致他在战略上陷入严重的被动。政治、军事两方面的重大失误,使项羽在和刘邦的对峙中逐渐丧失了优势。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政治、军事上犯了那么多错误呢?

围绕着项羽的故事,还有许多成语和典故流传至今。比如讲到项羽的英勇善战,我们马上会想到“破釜沉舟”;如果遇到一场充满危机、难以应付又不好推辞的酒宴,我们就会把这场酒宴叫做“鸿门宴”;再比如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叫“沐猴而冠”。“沐猴”是猕猴,“冠”就是帽子,“沐猴而冠”的意思就是猴子戴帽。这是一句骂人的话,猴子戴帽,是说表面上看起来像个人,实际上不是人,这叫“沐猴而冠”,这个著名的成语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说者”的冤枉

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之后,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项羽一连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婴给杀了(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二是放了一把火,把秦王的咸阳宫烧了;三是将秦咸阳宫的珍宝、美女全部带走了(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据史书记载,咸阳宫这一把火整整烧了三个多月(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整个宫殿全部烧成了灰焊,然后项羽准备东归了。项羽自己西楚国的国都是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烧了秦王的咸阳宫后,他要从陕西返回自己的都城去了。

当项羽要走的时候,有一个人来见他。这个人史籍上没有留下名字,史书记载只有两个字,叫“说者”,就是游说他的人。这个人给项羽提了一个建议,说关中这个地方太可贵了,你不应该东归到彭城去,而应当在关中建都。陕西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此地是一个大盆地,四面全是山,有四个重要的关口,东边是和河南交界的函谷关,南边是靠近湖北的武关,西边是大散关(陆游在一首很有名的诗中写到“铁马秋风大散关”),北边是萧关,四个关口环绕,其他地方都进不来。所以自古以来陕西有一个别名叫“四塞”之地。这个地方可以建都。你在这儿建都,要称霸天下就非常容易。项羽一听,有道理;但再一看,整个咸阳的宫殿已经叫他烧光了,他又觉得没法待了,就把这个“说者”给打发走了。这个“说者”一出来,感觉很遗憾,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话: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是这个样子。“说者”就是说说他自己心中的一点感慨,但是马上有人打个了小报告,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这还了得,骂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这个“说者”抓起来,烹了。“烹”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架一口大锅,把水烧开,把人扔在里面活活地煮死。

这件事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

第一,这个“说著”的建议对不对?很显然,“说者”的建议是非常高明的一个见解,建都关中,易守难攻。如果建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则东西南北都是平原,无险可守。但是,项羽没有听进去。

第二,既然史籍没有记载这个“说者”的姓名,应当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小人物提条意见,你采纳也罢,不采纳也罢,哈哈一笑就完了,这才是一种豁达的处事态度;即使骂个“沐猴而冠”,也不必计较。但·是,项羽就很计较。

豁达的刘邦

我们不妨作一个对比,因为项羽是与刘邦争天下,我们把刘、项两个人对比一下。刘邦曾经有过这么一件事。刘邦手下有一个御史大夫叫周昌(汉代的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有一天他向刘邦汇报工作,刘邦正拥抱着戚夫人在亲热(高帝方拥戚姬)。戚夫人是刘邦最宠爱的妃子,周昌一看见这个场面,很不好意思,转身就走。此时刘邦也看见周昌了,就把戚夫人放下来,赶上去,按着周昌的脖子,往下一按一你想想,皇帝按着一个大臣的脖子,大臣总不能梗着脖子——周昌只好低下头弯下腰来,刘邦顺势一翩腿,骑在了周昌的脖子上。刘邦这个做派确实很不成体统,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骑到一个副总理的脖子上去,很不像话。但是对于刘邦来说,小菜一碟,这类事太多了。骑上去以后,刘邦就得意扬扬地问周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周昌回答了一句很重的话陛下乃桀纣之主也。你就像夏朝亡国之君夏桀、商朝亡国之君商纣那样的暴君。周昌这句话很重,要是说到项羽的面前,项羽恐怕又是一个字:烹。但是刘邦怎么做的呢?刘邦一翩腿下来,哈哈一笑,放周昌走了(上笑之)。刘邦豁达,项羽小气,可见一斑。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非常自尊,你稍微伤了他的自尊,他绝不会放过你。这个“说者”提了这么一个好的建议,说了一个“沐猴而冠”,就落了这么样的一个下场,原因就在于他犯了项羽的大忌。项羽这个人容不得别人对他说个“不”字,别人说一个“不”,他一定很难接受。这样一来,谁敢给项羽提意见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