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论战甫一结束,徐悲鸿与刘海粟似乎就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中展开了较量。
暗战于中国近代美展(1)
柏林中国现代美术展早在论战爆发前的几个月就开始筹备了。1932年6月,柏林中国绘画展览会开始筹备,筹委会决定选举蔡元培、叶恭绰为正副主席,徐悲鸿、刘海粟、陈树人、高奇峰等12人被聘为柏林中国绘画展览会筹备委员。蔡元培是教育界泰斗,不用赘言介绍,叶恭绰先生是近代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美术活动家和组织者,在民国时期,颇具声望。
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起始于刘海粟在柏林考察之际,他与德国方面签署的赴柏林举办中国现代美术展的协议。
1932年8月,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上海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的中央研究院出版品国际交换处成立了筹备处。徐悲鸿、陈树人、刘海粟等6人为常务委员。
柏林中国美术展览筹委会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值得注意的是,徐悲鸿并未出席此次大会。赴柏林画展的筹备会是在徐刘《申报》 笔战之前召开的,但是徐悲鸿并未热心参与。或许从这点可以看出,徐悲鸿与刘海粟这两位同在上海扬名的著名画家,彼此之间并没有多少往来,更谈不上有什么交情了。
继徐悲鸿与刘海粟论战之后,刘海粟在筹备赴德美术展时,再一次遭遇了很多人的质疑。1932年11月,筹委会决定,任命刘海粟与岭南派代表画家高奇峰同赴德国,筹备画展事宜,这一决定在报纸上公布之后,很多画家都觉得不公平,认为这次赴德展览一事纯属少数人在操办,作品未经评选,也并未提前展出,不符合出国展出的程序。画家王祺、李毅士等人联名上书向行政院请愿,反对这次画展。他们又去找当时的*部长王世杰,要求刘海粟与高奇峰延期启程,原因是作品只是代表少数人的作品,不能代表全国水平。他们建议展览改由*主办,应当广泛征求作品,现代画作部分应当请当代画家和收藏家共同选定。上海、南京的报纸纷纷报道了此事,认为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是刘海粟,纷纷将谴责的矛头指向刘海粟。
原本计划与刘海粟一道去柏林的岭南派画家高奇峰在接到筹委会通知后从广州奔赴上海,高奇峰原本身体不适,经过舟车劳顿,病情加重,到上海后就住进大华医院,几天后病重身亡。
此时的刘海粟,一面忙于筹备海外画展之事,一面操持料理高奇峰的后事,真可谓焦头烂额。美术界同仁的一些非议也让他深感苦闷,刘海粟在日记中(1933年11月2日)这样写到:“我所认识的,只是要求在全文化中,多少应尽一份力量,影响及于全人类全种族。所以始终没有所谓得失的心。因为没有得失的心,才没有顾及,凌迈超越,一往无前,向真的目的方面走。我相信人真能够有真挚的精神,抱定纯洁的目的,使全人格表现出来,‘力’之所及,没有不成功的——无论在理想上事业上。此次展览会,前后经过许多艰难困苦,实非笔墨所能记述。尤其是在现在的中国,想做些事业,真非易易。”
不过,如同傅雷评价刘海粟一样:“海粟生平就有两位最好的朋友在精神上扶掖他,鼓励他:这便是他的自信力和弹力——这两点特性可说是海粟得天独厚,与他的艺术天才同时秉受的。”刘海粟便借着他“自信力和弹力”度过了“实非笔墨所能记述”的困苦,最终经蔡元培与叶恭绰的出面斡旋,终于平息风波,在1933年11月14日,带着30多只装满画作的大木箱乘船启程奔赴柏林。。 最好的txt下载网
暗战于中国近代美展(2)
一年前归国时陪伴在刘海粟身边的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张韵士,一年后,身边依然有佳人陪伴,只不过这一次换成了漂亮开朗、活泼大方的上海美专学生会主席成家和。
1933年12月8日,刘海粟抵达德国首都柏林,经过一个多月紧张辛苦的筹备,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于1934年1月在德国柏林普鲁士美术院正式开幕。
德国*长茹斯特、外交部长莱拉提、东方艺术会长佐尔法博士、柏林美术馆总馆长曲梅尔博士等都来参加了开幕式。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在柏林取得了空前成功。短短几天,欧洲各大报纸就刊发了500余条新闻评论,一时间观者如潮,欧洲民众对遥远的中国绘画表露了极大的兴趣,捷克、荷兰、瑞士、英国纷纷来人来电,要求移展。
当时,国内时局衰微,又有人对此次画展横加责难。蔡元培与叶恭绰连拍电报让刘海粟尽快回国,结束巡展。
刘海粟认为此次画展是将中国艺术介绍给西方世界的一次绝好机会,所以他不顾国内频频发来的电报,一路将画展开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院、瑞士日内瓦历史美术馆、英国伦敦新百灵斯顿画院。直到接到上海美专资金短缺告急的电报才打道回府。
历时一年半,1935年6月,刘海粟携妻子成家和与在英国出生的女儿刘英伦渡船回国。这次海外画展的成功又一次将刘海粟推向人生的高潮。蔡元培、叶恭绰、黄宾虹等数十位上海画界名流专门在上海华安大厦为刘海粟夫妇接风洗尘。蔡元培在宴会上说:
刘海粟先生此次代表吾国赴德举办中国现代画展,获得无上光荣与极大成功。在柏林展览后,引起各国之注意,二年间在欧巡回展览十余次,震动全欧,使欧人明了吾国艺术尚在不断的前进……唯行政院所拨经费,仅为德国柏林一处展览之用,柏林展览会开幕以后,德国各省及各国均热烈欢迎,纷纷要求续展,其经费虽由各地方政府或美术院分别筹拨津贴,而刘先生个人往返川资使用,所费不赀,皆由所售之画款垫用及私人借贷……现刘先生已载誉归来矣……各事妥善缜密,尤为可佩。
但并不是所有文艺界的人都认同蔡元培对刘海粟的评价,同在上海的鲁迅就对此次画展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屑:“‘刘大师’的那一个展览会,我没有去看,但从报上,知道是他包办的,包办如何能好呢?听说内容全是‘国画 ’,现在的‘国画’,一定是贫乏的,但因为欧洲人没有看惯,莫名其妙,所以,这次也许要‘载誉归来’,像徐悲鸿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欧美风潮的影响下,已经风雨飘摇,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鲁迅看来,徐悲鸿与刘海粟前后带着国画在世界走一遭,与梅兰芳访美演出一样,并不能改变中国羸弱衰微之势,因此,鲁迅冷眼旁观、冷嘲热讽地看待中国美术的输出一点也不奇怪。如今回头看,刘海粟克服种种困难阻扰,将中国文化带出国门,让西方感受东方古老文化的魅力,其意义极其深远。
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虽然将徐悲鸿聘为常务委员之一,但徐悲鸿似乎并不热心,包括第一次筹委会会议也没有参加。沸沸扬扬的徐刘《申报》论战结束后,徐悲鸿也开始了赴欧美术展的筹备工作。
1932年底,当时国民党四大*之一、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李石曾先生想要在欧洲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以往中国人去国外开展览,只会向艺术家征求作品,展览过后,不但画卖不出去,还会遭遇遗失或损坏厄运,无端地让艺术家蒙受损失。因此,这次徐悲鸿建议,他可以代为收集当代画家的佳作,然后再运往国外展览,若不如此,画家们也未必舍得拿出好的作品,那么展览也就失去了意义。
暗战于中国近代美展(3)
李石曾答应徐悲鸿需要钱时可以直接向南京农工银行萧文熙先生领取,徐悲鸿领了3000块钱,购置了一些画家的精品,其中有齐白石的《棕树》、张大千的《荷花》等一系列佳作。还有旅费和展费无着落,徐悲鸿再次去银行领钱时,萧经理就委婉地拒绝了,说李石曾先生并未交待,此时,李先生已经出国,无从对证。
徐悲鸿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