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民主精神?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你是一个平民,你对权力的歧视很痛苦很愤怒的话,那么,在你掌握权力以后千万不要歧视没有权力的人。如果你是一个穷人,你对金钱的歧视非常敏感非常受伤害的话,那么,当你有了钱以后不要歧视那些穷困的人。同样,对于有任何权力的人,包括有话语权的人,你如果不愿意别人用这种权力伤害你,当你手中握有这种权力的时候也不要去伤害别人。这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重要的。
在这本书的写作中,我一方面希望读者对过去误读的马俊仁有一个正确认识,希望把马俊仁的成长轨迹能够端正地写出来,同时我又希望不擦伤别人。
作为马俊仁,虽然用我的话说,当时他和他的那些运动员女儿们曾经有过一些分歧,我在写作中不能回避这些分歧,但是我希望端正了马俊仁,又不擦伤别人。
四 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和理解
第四,在写马俊仁的时候,我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就是对运动训练学我发现了一点新的东西。
在写这本书之前,我买了许多体育训练方面的相关书籍,还去了天坛东门外的体育出版社的小门市部。我希望和他谈话时在这个领域不外行。
过去人们一般印象认为马俊仁就是两条,大运动量训练加一个营养秘方。
我觉得那太想当然了!这个世界对于一个伟大成就的产生简直就不知道动一下脑筋。既然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别人为什么不行?有的是人比他文化高,有的是人在体育界比他更是科班教练,为什么别人没拿金牌?有原因的。
我发现,马俊仁在运动训练学方面确实有很多挑战性发现,起码他是一种特殊的运用。
举一个简单例子。我在书中写到了,马俊仁讲劈木头理论。我们都知道劈木柴时,你要想得太多就不行了。马俊仁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在训练中要突出解决问题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木头就是问题,斧刃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说我怎么解决问题呢?就是把所有的理论经验,东方的西方的看到的听到的,都集中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上。
运动训练的一般性知识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真正决定你能不能成为世界一级教练的总有几十个难点,一定要解决这几十个些难点,在每个问题上都不被挡住才行。
我很奇怪咱们中国这么多年没有人研究他,没有哪本书研究马俊仁到底高明在什么地方。我要是体育界人士,我早就向他学习了。可是体育界的很多人对他熟视无睹。
马俊仁确实有很多高明的地方。比如赛前紧张,绝大部分运动员都有。光赛前紧张解决不了,你肯定拿不了冠军。
又比如赛前很多运动员睡不好觉。马俊仁就有办法让你睡好觉,不仅睡着了,而且睡得香,别人搬都搬不走。人家这才叫方法秘诀技术。我们没有去研究。
他讲过一个中学生的故事,那时他还在中学当体育老师。小男孩比赛前尿急紧张,老想上厕所,这时候你光说你放松不要紧张,不管用的。马俊仁怎么办呢,他带了一个痰盂,告诉他随时可以尿,几个人背过身把他一围就成了。结果小男孩后来反而没用过,因为他不紧张了。
在这些小方法中,透露出马俊仁熟知人的心理。我也研究心理学,我知道这是真正地道的心理学。
马俊仁就是什么都注意,在处理问题时有许多机智的变通办法。教练必须又是老师,又是营养师,又是医生,又是厨师。都得懂。运动员赛前最怕感冒拉肚子,谁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谁就不要拿金牌。马俊仁就有方法,一个是注意饮食起居,平时也很注意各种消化系统的药。我采访时,他刚刚打听到国外一种特效药,马上托人去买。
马俊仁很信任我,他多年琢磨出来的智慧,他的训练方法和奥秘,都跟我讲了。说写什么让我自己看着办。这本书有些特别尖端的东西没有写,但把大部分写了。
这部分内容很多人看了会有兴趣。不是一般的讲故事,而是告诉你一些方法,比如养狗是怎么养的,运动员是怎么训练的,哪一种方###导致哪一种结果……这和他从小喜欢琢磨是分不开的。马俊仁从十四岁就赶马车养家,小男孩半夜三点起床,那时就知道马要喂五和(huo),从三点喂到六点,这五和一和一和怎么喂。
我在研究他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对很多智慧的东西缺乏总结。
人才知识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和理解也是个人文话题,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
五 从心理学角度重新诠释“马家军兵变”
当然,不能回避的话题就涉及到1994年“马家军兵变”。对“兵变”的阐释,对我来讲也有一点挑战性。
我既不想用一般的传统方式,比如说已经有一些不那么全面的文字,不足够客观的猛料,放在前面了。我再爆一些猛料,对比一下就完了。我不想用这些通俗的做法。当然我也不想回避这段历史,对这段历史如何梳理,写得真实又有独到的发现,这就是我要做的工作。
对此我有叙述冲动。有难点,才能有叙述的冲动。
马俊仁和那些运动员的冲突当时似乎也很激烈很尖锐的,那么,这个冲突的情结是什么样的?他当时五十岁,他的运动员大多数二十岁上下,三十岁的年龄差距在中国是典型的父女两代人 。他和这些女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父女之间的情结。而父女之间也可能特别爱,也可能特别恨,或爱恨交织。他们太像太像父亲和女儿的关系了,他们之间的冲突也太像父亲和女儿的冲突了。他们之间为什么演绎了这些故事?明明王军霞她们走了,马导特别生气。他说:走就都走吧,我现在培养新的,刷你们。你们离开我成绩肯定要下降。不刷你们,肯定出不了这口气。这是一种心情。但这个心情也是家长的心情。孩子出走以后,家长肯定这样想:你们走吧,永远不要回来。可是反过来,1994年分裂,1995年中日马拉松比赛,王军霞她们输了。他以为在电视前看了能够解气:谁让你们离开我的,你们肯定得输。看到她们真输了,他整个一个别扭。
这个别扭很好理解,因为我也当过家长。如果我的孩子和我吵架出走了,我会生气赌气。子女真出了问题了,我也会难受
我的书在这一段有心理学的分析。我还披露了马俊仁对王军霞等弟子当时一些比较深的情感。
六 我尝试写得档次比较高同时又好读
我多少年一直在尝试,想写一个东西,档次比较高,同时又好读。这个事情非常难,经常不可两全。这本书我希望它写得比较好看,比较有趣味,同时又有一定的深度。在这时候,我要运用自己文学叙述上的、构思方面的、篇章结构方面的调动。
在我结束采访结束时,对马俊仁有言在先,书中的材料我都是有据可查的,可靠的,我不会给他编什么,一切按真实来,但观点是我的。他同意了,预先没有看过我的稿子。
作为一个作家,我要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我不是按照马俊仁的观点来写马俊仁,所以我不给他看未发表的东西。他也一点点开始信任我,后来达到完全信任。今天的新书发布会之前,他只在《晨报》上看到部分选载,今天到会场才看到书。
书出来之后,我打电话给王军霞,告诉她我写了这样一本书,希望她喜欢。王军霞说,因为没看过,不能发表任何观点,但是她说,千万不要把马导再卷到过去那种冲突是非里。我告诉她不存在这个问题。她说了一句,我记得非常清楚。她说:我和马导过去虽然有过分歧,但那是非常次要的一面,我们最主要的一面是,我们曾经团结奋斗过,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我们有过幸福,有过欢乐,有过很多难忘的日月。那才是主要的。我告诉王军霞,等书出来之后,我会和马导共同签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