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当年的情景,以及武娘子特有的性格,李治自然是能够理解她的所作所为。
只是自己到底是被蒙在鼓里这么多年,心中这口“气”还是要出的。
“陛下这就是在冤枉臣妾了,半年之前,臣妾就已经正式行文去了长安,想来无论是沉香太子,或是丁山也都私下向长安禀告过了吧?”
“陛下自己到处逛荡,常年不在长安未得消息,反而今日来这么一出‘登门问罪’,难道还是臣妾的不是吗?”
听到李治说的是这个理由,武娘子倒是稳定了心神。
甚至趁机摆脱了李治的“魔爪”,倒是太平那小丫头舒展了身体,一个人霸占了父皇的怀抱。
“这个。。。。。。”
原来,李沉香和薛丁山先后见过小太平之后,就暗中去信长安,告知了太平公主的事情。
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要分怎么看待了。
不管怎么说,小太平终究是大唐皇室血脉,如果不知道也就罢了,这都亲眼见到了,无论是李沉香还是薛丁山,二人可都不敢怠慢。
虽然唐皇李治和皇后杨婵都不在长安,那不还有太上皇李世民在吗?
两人的密信,都走了八百里加急,先后进了“丽政殿”,送到了太上皇李世民的手中。
李世民接到二人的书信之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定夺。
说到底,这既是大唐皇家之事,更是李治自己的私事,毕竟李治这个皇帝,早就体现出太多与众不同、于理不合的地方。
李世民先是同长孙无垢私下里商量了一下,然后又把宗正寺几位年长的李氏宗亲,和礼部的几位主官请来。
武娘子“贤妃娘娘”的名号是当年就记录在皇家宗牒的,如今“贤妃娘娘”诞下公主,都长到五六岁了,虽然整个出生流程都不符合皇家的规矩,这不是有当今太子殿下的书信为证吗?
最终,还是一位李氏耆老给了一个折中的主意,大唐这边先将小公主收录进皇家宗牒,封号就按照“太平”建立。
等何时唐皇李治回来,或者吐谷浑那位“贤妃娘娘”自己正式来了书函,再明诏告发天下。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对于远在吐谷浑那位“贤妃娘娘”,别说是宗正寺和礼部这几名主官,就算是一代“天可汗”的李世民,都对其这几年在吐谷浑的所作所为,赞叹不已。
堪称一句“奇女子”也!
而这样的奇女子,却正是他们老李家的媳妇儿,是大唐的“贤妃娘娘”,包括李世民在内的大唐诸公,在赞叹之余不免又多了一丝骄傲。
果然,在收到李沉香和薛丁山的密信之后,刚刚过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吐谷浑正式的公函就到了。
大体的内容有两个,一个是吐谷浑感谢大唐全方位的援助,愿意奉大唐为主。
第二个就是,为太平公主正式请封,只是唐皇李治不在朝中,太平的封号是给出去了,却没能将这小丫头的名字定下来。
好在对方年纪还小,而女子在这个年代用作大名的机会也不是很多,倒是李世民和长孙无垢这二位太上皇和皇太后,给小丫头的赏赐就整整拉了十几大车。
没办法,李治膝下现在算是有了两子两女,李世民他们却没能捞到一个留在身边,甚至两位小公主都没能让皇爷爷、皇奶奶见上一面。
皇帝不在京城,皇后也去了“娲皇宫”,太子殿下征战沙场,二皇子又不知去了何处,李治这爷儿几个,还真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偏偏就是这样“不守纲常”的一家子,让大唐这万千臣民慢慢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大唐的疆域也不断扩大,几乎每隔几日就有捷报频传,或者有小邦小国愿意依附于大唐。
分别了太久,总有许多许多的话要说。
所谓小别胜新婚,一夜的风情,自不与外人道也。。。。。。
。。。。。。
“媚娘,吐蕃战局如何,昨日也不听你提及沉香和丁山之事?”
早从小太平那里,李治已经知道了沉香太子也来了吐蕃,昨夜分别数年的二人一心修行“轩辕房中术”,倒是无暇顾及军国大事。
而在两人缠绵之后,李治也适时地将那个记忆深处的名字给提了出来——武媚娘。
没曾想,一向以坚毅、干练着称的武娘子,竟然对李治取的这个名字甚是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