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当时还是非常原始的农业社会。他怎么能够想到世间的万事万物就是从一个“先天地生”的原点衍化出来的?这不能不令人感叹老子的神奇智慧。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原来谁想过这些?就算是有了道德五千文后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这些呢?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是后世研究者关于《道德经》的文章文字何止百万?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庄子·齐物论》)
庄子的话也是这样深奥难解,正如贾宝玉填的《寄生草》曲子中所说的:“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谁是我?我是谁?这个问题历来让人迷茫,逆练九阴真经的欧阳锋不明白,我们就真得明白吗?
十六、玄之又玄的至理--众妙之门(2)
“生我之前谁是我,我生之后我是谁?”据说顺治皇帝当和尚时写过这句偈语。对于这个让世人一直怅惘的大难题,道家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真的就是这个样子吗?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又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思想境界,就算我们勉强听得半懂不懂,但真的发自内心地领悟到了吗?
面对道家学说的博大精深,笔者觉得恰好可以用《庄子·秋水》篇中的两句话来形容:“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当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翻开薄薄的《道德经》,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一段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这段话历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多数人认为,老子是说,人们不要只埋头于他这本《道德经》,道是非常玄妙的,那些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并非是真正的“道”。同样,禅宗里也这样说过,《楞严经》中云: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明月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意思为就像有人用手指示月亮给别人看,那个要看月亮的人,就能从指头所指的方向去看到月亮。如果只看到指头就当做是月亮,这个要看月亮的人,又怎么能够见到真的月亮呢?同时手指指示的功能也失去作用。所以后来的佛典有的就命名为《指月录》,提醒人们典籍中的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并非真正的明月。
庄子在《知北游》这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于是泰清卬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意思是,一个叫泰清的人问一个叫无穷的说:“你懂得道吗?”无穷说:“我不懂。”又问叫无为的人,无为这个人说:“我知道。”泰清又追问他道有什么特点,无为满嘴跑火车,大谈道可以让人富贵,也可以让人低贱,也可以聚,也可以散,说得天花乱坠。后来泰清又问无始,说:“无穷说他不知道‘道’是什么,无为却大讲特讲,到底怎么样呢?”无始说:“声称不知的人却是对‘道’理解深刻的人,自称知‘道’的其实却浅薄无比,说不知道的‘道’已深入其内,而夸夸其谈的只知道‘道’的皮毛罢了。于是泰清仰天长叹:“不知乃是知,知其实是不知,谁能明白不知的知呢?”无始接着说:“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看,看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说,说出来的就不是道。知道支配有形的东西是无形的吗?道不应该有名称的。有人问道就回答的,是不懂道的人,问道的人其实也没有听到道,道是无法问的,问了也无法回答。无法而要问,就是空问,无法回答而回答,就是空答。以空答对空问,若是这样,在外便不能观察整个宇宙,对内则不知万物的根本,因而不能跨越昆仑,不能遨游太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六、玄之又玄的至理--众妙之门(3)
庄子这段话,可能正是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最透彻地解析吧。由此看来道家的思想是那样的玄妙难解,甚至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有人说“道”应该是一种领悟,一种体验,打个比方说,就好像骑自行车或者游泳什么的一样,会骑车的人和会游泳的人反复给你讲,你也认真听了,把他的话记个滚瓜烂熟,那你就真的会骑自行车或者游泳了吗?又比如你自己没有谈过恋爱时,就难以理解沉醉甜蜜爱河中的滋味,就算你的好朋友,反复地对你讲,你也不会感同身受。所以,认识道的玄妙,要靠学,要靠悟,更要靠证。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可以说是“玄乎其玄,众妙之门”。笔者也难窥其十之一二,说来也就是在门槛边转悠。苏东坡有篇小故事,写一个盲人,别人和他讲太阳的形象,一开始用铜盘做比喻形容太阳的形状,这个盲人听见敲钟敲锣的声响就以为是太阳,后来人们又用蜡烛作比喻形容,结果这个盲人又把长条形的东西都当做太阳了。道家思想玄妙之极,是难以轻易就能理解透的。因此这“道家思想十六观”也无非是“公案比语,外相包皮”罢了,笔者只是领大家到道家的门槛边转了转,真正登堂入室,领悟那玄妙无比的无极大道,还要靠大家自己精研经典,勤证妙悟。
当然,笔者对道家思想十分喜欢,但是我也不赞成大家就将道家所有理论奉为圭杲,道家的思想中肯定也会有不正确的部分,和我们现代的社会不相符合的部分,一味将道家经典中的字字句句都奉为神明圣旨一般,这却正是和道家的精神相背离的。
白居易当年读了道家经典后,写下了《感兴二首》。笔者在此录下,为本文第一部分“道家思想十六观”作结: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异匏瓜难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鱼能深入宁忧钓,鸟解高飞岂触罗。
热处先争炙手去,悔时其奈噬脐何。
尊前诱得猩猩血,幕上偷安燕燕窠。
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道家始祖——老子(1)
老子,以超越那个时代的无边智慧写下这样一本奇书,实在让人崇敬感叹不已。
说起道家人物,当然不可不说道家始祖老子。在道教的神仙中,老子传说成仙后被称为太上老君。不过《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整天在天宫里打卡上班,对着玉帝作揖打躬,像极了世间靠行骗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