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抗日战争史知到网课答案 > 第98部分(第1页)

第98部分(第1页)

1938年7月1日,新四军第3支队亦进入皖南抗日前线,活动于东起芜湖、宣城,西至青阳、大通(镇),南起章家渡,北至长江的横宽百余公里,纵深约60公里的狭长地带。这个地区面对敌之长江交通线,日军经常出动“扫荡”,战斗频繁。9月底,第3支队在担任坚守青弋江阵地防御战中,多次击退小股敌人的袭扰。10月29日,日军在湾址、凤凰闸、大洋桥等地集结800余人,准备向青戈江阵地进犯。第3支队以第6团一部在马家园、十甲村一线正面阻敌,以第5团一部在跑马山一带,待机向进犯马家园之敌实施侧击,并控制有力的预备队,伺机反击。30日,日军500余人由湾沚向青大江阵地发起进攻。第3支队于清水谭与日军展开激战,歼敌100人后,主动撤出战斗。11月3日,日军继续增兵后向马家园围攻。第3支队以主力向敌实施反击,并以小分队夜袭敌人的湾沚及九里等据点,日军前后受袭,被迫于4日撤退。经四日连续作战,第3支队共歼日伪军300余人,给敌以重创,巩固了皖南前线阵地。

第4支队挺进皖中敌后

1938年4月底,新四军第4支队即于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展开。 5月上旬,该支队先遣队东迸至巢县以南地区,12日,第9团一部在运漕河西岸蒋家河口伏击敌人,江北首战告捷,歼敌20余人。7月间,第9团4个连,袭击运漕地区伪军,毙其50余人,俘伪副司令以下100余人,缴获步枪150支,轻机枪6挺。9月3日,该支队以两个营在桐城以南的棋盘岭伏击日军汽车运输部队,经半小时激战,一举毙敌70余人,俘4人,击毁汽车50余辆,取得了伏击战的重大胜利。此时,当地封建势力乘机搜罗上匪,勾结日伪,破坏抗战,第4支队于10月下旬攻克庐江、无为两县城,歼灭反动武装共3000余人。

为贯彻东进方针,开展江北地区统战工作,加强对皖中抗日战争的领导,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新四军军部令张云逸率军部特务营渡江北上,11月抵达元为地区,当即与国民党桂系军队建立了统战关系,将庐江、无力中共地方组织领导的游击队统一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担负皖中地区的抗战任务。同时,第4支队又以一部推进至淮南铁路以东开展游击战争。第4支队经过半年的作战,打开了皖中地区抗战局面,使皖中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

游击支队东进豫皖苏边区

1938年9月2日,中共河南省委根据周恩来、叶剑英关于把工作重心移向豫东,开创苏鲁皖边新局面、与八路军冀鲁豫边区部队沟通联系的指示精神,决定开创豫皖苏边根据地,并以省委武装部长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300余人挺进豫东。9月30日,新四军游击支队由竹沟出发东进,经遂平于10月11日到达西华社岗,与豫东游击第3支队一部及先遣大队台编,扩大为3个大队,共1000余人,仍称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下旬,新四军游击支队东渡新黄河向鹿邑前进。10月27日,游击支队进至淮阳以北20余公里的窦楼时,遭到戴集的日军100余人进攻。该支队随即以直属队扼守窦楼,另以一部占领马菜园以北有利地形,钳制敌人,支队主力以勇猛动作,对进攻之敌翼侧实施包围,经两小时激战,歼日军数十人,残敌仓惶窜回戴集。游击支队在东进中取得初战胜利,给当地人民以很大鼓舞。

11月下旬,游击支队进入睢县、杞县、太康地区,相继取得西陵寺、陈寨、宋庄等战斗的胜利。随后,又粉碎睢、杞、太、商(丘)地区日伪军2000余人的“扫荡”,初步打开了豫东敌后的抗战局面,为发展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四军自成立至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较为顺利地完成了集中、改编和向华中敌后挺进的任务。在长江下游苏皖地区的广大农村,发动与组织群众,建立群众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经半年的英勇奋战,取得100余次战斗的胜利,歼灭日伪军3300余人,初步实现了在华中敌后的战略展开,创建了苏南、皖南、皖中和豫东等抗日根据地,成为插向日军华中派遣军背后的一把尖刀,钳制了日军的兵力,支援和配合了正面战场友军的作战,对稳定华中战局起了重大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发展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第三编 举国奋战(1937。7—1938。10)

第十五章 武汉保卫战及广州作战

第一节 武汉保卫战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大小战斗数百次,历时4个半月。会战由中国第9战区和第5战区联合实施,它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

一、日军进攻武汉的战略企图和部署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1937年11月国民政府部分机构由南京迁至武汉后,该地实际成为中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在日军占领南京后,就开始研究攻占汉口的作战,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暂时搁置。1938年4月初,日军大本营决定实施徐州会战时,亦决定实施武汉作战,在制定徐州会战计划时,即“预想到会战以后的形势并把将来进行武汉作战也考虑进去。”[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朝云新闻社,1983年增印,第44页。'

5月底,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决定了在当年秋季进行汉口作战。决定如此重大作战的理由是:“攻占汉口作战是早日结束战争的最大机会”,“通过这一作战,可以做到以武力解决中国事变的大半”;“从历史上看,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统治中国”,“只要控制中原,实质上即能统治中国。”[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故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朝云新闻社,1983年增印,第86页。'

1938年6月15日,日本御前会议正式决定实施攻占武汉的作战。日本政府研究国策的智囊团——昭和研究会,在提出的《关于处理中国事变的根本办法》一文中称:“为了彻底打击国民政府,使它在名义上、实质上都沦为一个地方政权,必须攻下汉口。”“只要国民政府还盘踞在汉口,汉口就是主要以西北各省为其势力范围的共产军和主要控制着西南各省的国民党军之间的接合点,和两党合作的楔子。”“所以,首先为了摧毁抗日战争的最大因素国共合作势力,攻下武汉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占领了汉口,才能切断国共统治地区的联系,并可能产生两党的分裂。”[日]木户日记研究会:《木户幸一关系文书》,东京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324~326页。'

6月24日,日本内阁五相会议决定了《今后指导中国事变的方针》,规定:“集中国力直接解决中国事变,大概以本年内达到战争的目的为前提,使内外各种措施均适应于此。”[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89页。' 并于五相会议的前一天,发表了政府关于确立战时体制的声明,宣称日本有史以来之大军,于陆海空重事奋战,以达成帝国所期之目的,国家凡百施设,不可不集中于贯彻战争目的,确立官民一体长期持久之战时体制,以对应时局。

为了配合进攻武汉的作战,7月12日,日本内阁五相会议又决定了对华谋略,其方针和要点是:“为了使敌人丧失抗战能力,并推翻中国现中央政府,使蒋介石垮台,应加强目前正在实行的计划。其纲要如下:

(一)起用中国第一流人物,削弱中国现中央政府和中国民众的抗战意识,同时,酿成建立巩固的新兴政权的形势。

(二)促进对杂牌军的拉拢归顺工作,设法分化、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三)利用、操纵反蒋系实力派,在敌人中间建立反蒋、反共、反战政府。

(四)推进回教工作,在西北地方划定由回教徒形成的防共地区。

(五)设法造成法市的崩溃,取得中国的在国外资金,由此在财政上使中国现中央政府自行消灭。

(六)为便于完成以上工作,应进行必要的策略性的宣传。”'[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朝云新闻社,1983版,第94页。'

关于进攻武汉的作战计划,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原拟以1个集团军沿平汉线南下,1个集团军沿扬子江进攻,但由于考虑到华北“治安”不良,抽调兵力有困难,遂改变力以主力沿淮河进攻大别山北面地区,以1个集团军沿扬子江进攻。6月12日,因黄河决口,淮河泛滥,主力沿淮河水运前进困难,又确定主力沿扬子江进攻,另一部沿大别山北麓西进。

根据日本御前会议的决定和日本政府的已定方针,6月18日,日军大本营以大陆命令第119号下达了实施汉口作战的准备命令。其要点是:以初秋为期,攻占汉口;华中派遣军应于扬子江及淮河的正面逐次向前推进,占领地盘,准备下一步的作战;华北方面军应准备进行部分作战,钳制敌人于北方,策应华中派遣军作战。其参谋总长据此指示:华中派遣军利用安庆作战之成果,与海军协同,伺机占领黄梅、九江之线。华北方面军应以一部分兵力向郑县方面挺进,钳制敌人,策应华中派遣军向汉口的作战。

日军根据大本营指示,将徐州会战后正在豫东、皖北地区的第10、第16、第9、第13、第6等师转移南下,集结合肥地区。又从华北及日本国内调遣部队,以加强华中方面冈村宁次指挥的第11集团军,增强逆江作战兵力。当时,日本陆军总兵力为34个师,其中日本本上只有2个师。为了进行武汉作战,日军大本营在华中地区集中14个师的兵力。直接参加武汉作战的是第2集团军和第11集团军共9个师的兵力,约25万余人,以及海军第3舰队、航空兵团等,共有各型舰艇约120艘,各型飞机约300架。

7月上旬,日军大本营颁布华中派遣军新作战序列:

华中派遣军:司令官 畑俊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