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定慧初修豆瓣 > 第7部分(第3页)

第7部分(第3页)

近代许多人研究祥宗公案,将之作文学化、哲学化的分析研讨。如此并非是禅,勉强叫它为禅学。禅宗,不是学说,这是简单的逻辑。禅是讲实证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宗的初步行持法门,严楮说来,也是依据“制心一处”之理,即使如顿悟禅,亦是如此。

六、十念法

大小乘经典里所论及各种修持法门,均不离十念法。所谓十念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阿那般那(出入息)、念身、念休息、念死”。兹简述于下:

1.念佛

()好看的txt电子书

念佛并非是拿着念珠,口里念念“阿弥陀佛”就是。如此说等于是毁谤佛法。要了解净土念佛的的实义,必须先明白三经,即《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与《无量寿经》。如果加上《楞严经》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心经》(260字)与《大乘起信论》合称为五经一论。是为净土宗念佛法门的理论基

础。所谓念佛,简言之,即念念在佛的理、相、境界(即体、相、用)。凡夫念佛妄想杂多,真能做到净心念佛,则一念之间即可证到圣位。

2.念法

法就是佛理。亦即大小乘经典所论的理。所谓念法,就是将佛所说的法,念念在心中,时时在参究.日日在行中。譬如常思维三十七道品的四念处:“念身,观身不净。念受,观受是苦。念心,观心无常。念法,观法无我。”思念《心经》的道理也是念法。试问,每天十五小时清醒着,是否念念在法?真修持的人每天二十四小时皆依法修持,在睡觉时,观想日轮于心中,仍然处在习定中,因此修持是相当严谨的。

3.念僧

僧者乃僧伽也,即清净大海众之僧,所谓念僧,例如思念五百罗汉如何得到圣果。道济禅师(济公活佛)如何救世救人,或者以目犍连尊者、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为榜样,效法修行,皆是念僧。

4.念戒

戒为行为轨范,戒乃无上菩提之本,修持者于二六时中,应常思念己之身、口、意三行是否在轨范中。

5.念施

所谓念施,就是念念在布施,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与物质的。即凡我们所有的都贡献舍出。

大乘道上的布施,能够做到的无几。即如中国人常提到的“慷慨好义”,那也就是布施。但是一般人好义的有很多,而真能做到慷慨好义者没有几人。所谓的帮助。都是有条件的或为名利。如果真能做到,即使身上只有一分钱、一碗饭,但只要出自真诚无条件的贡献,才是真念施的行为。而且虽然施舍贡献,而心无所恋,当下过去即空,才算是布施的道理。

6.念天

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为佛教的基本理论。这是说明了人我生命过程的流转现象。自性本空,缘生缘灭。但不是《心经》所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我们所呈现的生死的过程,只是自己生命的分段现象.生命的起用而已,因此要回转本来,才是生命的真谛。天为六道之一,乃指人类地球之外其他世纪的生命,即所谓的天人之际。至于天人的形貌是否与我们世界的众生相同,并不见得。密宗所表达的佛像是否就是天人,也很难说。但与最新的幻想科学观念很多是趣味相似。而现代的物理、太空与宇宙等科学观念也有许多是相近的。

因此今日的学佛已经不是停留在过去十九世界的佛法与哲学的层面。已迈向佛学与科学结合的新趋势。所谓念天,从佛法的观点,人升天是不简单的,必须具备福德善根。其他宗教如基督教、回教等所修持的是属于念天法门。至于他们所修持的究竟不究竟,则是宗教哲学理论、观念、思想问题。一般民间拜拜也是念天的法门,只是程度有差别而已。如果思想观念正确则是正教,错误则属于非正教。

7.念阿那般那(出人息)

天台宗讲究止观止法,即是从十念法中之安那般那入手。西藏密宗宗喀巴大师传与达赖、班禅以后所讲的止观法门,与天台宗,几乎是同一路线,也是从修安那般那出人息修法入门。念此法必须先知道吾身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加上“空”大而构成了身体。加上识便成六大。再加上“觉”构成|人体完整的七大。因此在肉体生命有了精神灵魂之作用,而有知觉、感觉纳受之作用。

静坐数息是从风大观人手。风大在人体里的作用,是由呼吸的往来。由呼吸人手的修持法门有很多,世界的显密各教,印度瑜伽、希腊、埃及和中国遭家等所修的出入息等法,就有两百多种,实在很有趣。这也就包括现在流行的什么门、什么功等。

密宗黄教、天台止观之法,大致上都是说明如何利用出入息而习定。例如天台宗的六妙门(小止观)也是念阿那般那,由出入息入门。所谓六妙法门就是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七,结语

学佛重在修证,而修行之法不离十念法。十念法中又以念阿那般那为各种修定法门(包括佛教.显教、密宗以及其他各宗与外道)通途之学。念阿那般那为从身体四大之风大观之呼吸入门。天台宗止观的六妙法门(小止观)也是阿那般那的一种。一变再变.又成为一般内功之根本。但它也是三乘得道的要径。因此修持六妙法门,一则自得证成圣果,一则可为度众生之方便,不可不知,不可不学。

六妙法门

禅修为渐修法门:,一切佛法大小乘皆由渐修而来.所谓的顿悟法门也颓由渐修而来。尤其在末法时期的众生.福薄智浅,更应该重视渐修法门。而渐修是由心地法门起,心法的修持可分为内外两部分,对外包括做人处事,对内属于心性涵养及如何变化气质,迈向菩提正道。因此,论修持除了于禅堂的静坐之外,更是要注意到为人处事方面,如果这些做不好.即使功夫到了,也是外道、魔境。

再说:大小乘的法门不离十念珐,十念法中的念阿那般哪为一切修定法门之共法。而天台宗的六妙法门(又名小止观)也是念阿那般娜的一种。同时也是修证菩提道果之简要法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