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哈军工优良传统 > 第86部分(第1页)

第86部分(第1页)

“同学们太疲劳了!”刘居英打了个寒噤,心痛地想。他望一眼乱云飞渡的夜空,偶尔有几颗贼溜溜的星星在闪烁,他自语道:“明天不知有没有大雨?”

恰好唐铎和戴其萼站在旁边,俩人齐声说:“明天转晴,没雨!”

“怎么知道?”刘居英拧着脖子,将信将疑。

“我们一系气象台的报告,非常准确。现在省市气象报告也参考我们的数据。”戴其萼解释道。

“哈哈!”刘居英欣慰地昂起头,大笑道:“听说刘恩兰教授也发挥了大作用啦!市防总天天咨询她,说老太太的水情预测挺准。”

刘有光插了一句,“好啊!要发挥我们专家的技术优势!”

不知什么时候,江面上开来了一条小汽艇,船头几只大灯把光柱扫向哈军工死守的大堤,一个姑娘的凄凉颤抖的声音从船上扩音喇叭里飘过来:“同志们呀!你们前边是滔滔洪水,你们的身后是150万哈尔滨市人民,人民的生命财产就靠你们的决心和双手啦!……”

刘居英问杨进:“这条船是哪来的?”

杨进瞅了一会儿说:“可能是市防总派的宣传艇,给大家做政治鼓动工作的吧!”

“像个报丧的!”刘居英气哼哼地说,“明天我见了吕市长,让他别派这种扫兴的玩意!”

天边隐隐现出一线曙光,墨色的云层在飞速散开,小雨早停了,天气果然好转。松花江的洪峰虽然迟迟不肯低头,但此刻终于无可奈何地服软了,低姿态含羞而去。浑身冷飕飕的防洪健儿又来了精神,高强度的劳动带来巨大的体力消耗,使人人能吃能睡,不管什么泥泞的地方,倒下就打上呼噜。二两一个大肉包子,大多数人能一口气吃下七八个,这可累坏了全院食堂的炊事员,他们没日没夜连轴转,一天要为防洪大军开八顿饭;还得调剂伙食花样,第17食堂仅火烧就做了10多种。送饭上堤后,炊事员们又自觉拿起铁锹上阵,第10食堂一个炊事员,每天工作18个小时,听说江上要草护堤,他又到野地割草,托同志们带上江堤。

整个哈军工是一部高效运转的、威力强大的军事机器,共产党员“吃苦在先”,共青团员“冲锋在前”,以艰苦的磨炼作为对自己意志的考验,已成为对每个人的无声命令。

数月防汛,特别是最后20 余天的与洪魔的大搏斗,哈军工这个万人英雄集体,在哈尔滨百万市民中交口称誉,那个时候,谁人不知“103”!哈尔滨市的小青年们斗嘴时也说:“你有本事,敢去和人家‘103’比一比?”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3 两战洪魔 “一零三大堤”岿然屹立(5)

储油所大堤下居住的老百姓天天上堤来看水势,老人们说:“解放军来了,咱们敢上炕睡觉了!”妇女们天天上堤送吃的,哈军工人都闭上嘴巴。那就抢衣服,她们组织了洗衣队,可哈军工人有纪律,衣服也抢不到。道外又来了一个妇女慰问团,不让洗衣服,就拿针线缝缝补补,这不算犯纪律吧?一群小朋友也常常挤进来,把剥去糖纸的糖果硬塞进哈军工学员的嘴里。市里组织的演出队三次冒雨来到哈军工人中间慰问演出,几个唱歌的大姑娘摔倒在烂泥坑里,爬起来,不管身上和辫子上还淌着泥水,照样演出。

防洪斗争让年轻的哈军工学子明白了什么叫“军民鱼水情”。

在哈军工1957年夏秋之交的抗洪大军中,曾出现过两位老将军的身影。8月24日,副总参谋长张宗逊和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来学院视察工作,到9月12日离开学院。受军委之命,两位上将详细深入地检查哈军工的工作,防洪任务再重,院领导也必须以充分的时间来迎接这次检查。

张宗逊对哈军工怀有深深的眷恋情愫。1953年秋的开学典礼,他来授旗,那时候这片大院子还有几分荒凉,就像一个接生婆,他亲眼看到这个娃儿长大了,那么可爱和壮实,欣喜之情溢于言表。1956年12月,他和彭绍辉副总长曾代表国防部来学院检查工作,这次已是他第三次来哈军工了。

张宗逊参加了两次修堤劳动,他一边泥呀水地和年轻学员们滚在一起,一边和大家谈家常,讲向工农兵学习的道理:“你们进了大学,搞专业科学,无形中和工农兵会有距离,感觉工农兵脏、不卫生、没有知识、劳动很简单等。这次大家参加修堤,就体会到劳动不是简单的事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古时的孔夫子就说过:‘吾不如老农’,劳动是光荣的、可贵的,但只有实际地参加才能体会到。” 张宗逊利用抢修江堤的休息时间,分批给全院大尉以上的党员干部、助教以上的教学干部和学员、机关干部做了三场报告。

性格豪爽不羁的陈士榘三句话不离“工程兵”。他在唐凯主任的陪同下,到工程兵系的师生中参加修堤,不时直起腰指指远处的4座500米长的浮桥和斯大林公园方向的临时卸土码头说:“听说那些工程都是咱们架桥排干的,这就叫‘万能的工程兵’,谁敢说工程兵不重要?”他握着殷之书的手大喊道:“教授呀,你不仅给军工争了光,也给我们工程兵争了光呀!”在人群中,他看到埋头干活的“黄埔将军”黄德馨,他又上前拉着手:“老黄呀,休息一会。老将出马,指点指点就行了!”陈士榘像个乐观的老小伙儿,逗得大家嘻嘻哈哈。

9月17日,松花江洪水降落到119米以下,险情已基本解除,哈军工万余大军踏着轻松的脚步,凯旋而归。

9月21日,兆麟公园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哈尔滨市各界在这里召开全市庆祝防洪斗争胜利大会。哈军工1400人的队伍跟去年一样,在有节奏的掌声中威武雄壮地走进会场,这些参加大会的同志全部是立了功的。

1957年的第二次抗洪大战中,哈军工共出动108811人次,完成土石方7000立方米,开沟导渗71条,处理管涌86个,设防浪木排3000多米,投掷防浪草10余万斤。保证了“ 人在堤在,万无一失”。

在9月22日下午全院召开的庆功大会上,张衍做了总结报告,防洪指挥部总指挥李懋之宣读给1001位同志“通令嘉奖”的命令。在万余防汛健儿中,立一等功10人,二等功190人,三等功1266人,他们同时获得哈尔滨市1957年防汛模范的光荣称号。

一等功臣第一名,市防汛模范殷之书教授登台讲话,他还是那么温文尔雅,一口吴侬软语,似乎刚刚战罢的滔天洪水不过是个水利学的小试验。

在新中国诞生不久的几次抗洪抢险大战中,若论临危受命,万众一心,艰苦卓绝,爱国爱民,创建了可歌可泣、不世之功的大学,哈军工当属全国第一;大胆起用治水专家,运用科学精神和专业知识去战胜天灾,并把老教授树为功臣第一人,这种佳话也首创于哈军工。

1958年国庆节,防洪纪念塔在松花江江岸落成,揭幕典礼时,吕其恩市长拉着刘居英,指着塔顶群雕中的军人说:“那个解放军就代表你们‘103’啊!”

当历史的长河匆匆流淌了40余年之后,1998年夏秋之交,中国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当百万军民正在长江流域抗击洪魔之时,松花江洪峰再起,40万军民以血肉之躯抗洪救灾,其中有两名带兵的将军,他们都是哈军工的毕业生,一位是某集团军的政委彭小枫少将;一位是海军某基地的吴吉祥少将。当他们率领部下与高过1957年最高洪峰米的特大洪水殊死搏斗时,或许能够感觉到,40年前那万余名哈军工人的匆忙身影,正和他们一起在同一条大江边,在同一道堤坝上,再次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