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秋,陈赓在北京与老战友柯麟久别重逢,柯麟告诉他,“小雯参军了,在新疆学俄文,成绩不错呢。”陈赓高兴地说:“我们军工学院就要招生了,我正需要俄文好的学生,让小雯报考军工吧。”
就这样,一个憨厚而刚强的青年、24岁的彭起超;一个活泼得像只小燕子似的姑娘、17岁的柯小雯,跟着陈赓叔叔,走进了哈军工的大门。他们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世而自傲,始终以普通一兵的身份,扑进艰苦的学习生活之中。
1953年初,当第一期学员从全国各地走进哈军工的时候,教育长徐立行的家里发生了一件令全院人员都啧啧钦慕的事。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3 紧急招生 全军上下选拔秀才(3)
王雅琴这些天一直心神不宁,她多年埋在心底的一个愿望像破土欲出的萌芽,那天晚上,她终于对早出晚归的丈夫开了口,语气平缓而坚定。
“老徐,我想上大学,报考军工。”
徐立行惊讶地望着妻子,他还没有明白过来,这几年雅琴在机关当打字员不是挺安心的吗?再说,第二个孩子刚满月,正在哺乳期,她怎么顾得上读书呢?
深思熟虑过的王雅琴,看看熟睡的婴儿,继续说:“困难肯定有,但我能克服。除了我是小孩妈妈,其他条件我并不差,我要有自己的事业,你得支持我!”
徐立行低着头不吭声,静静地坐下来沉思着,他从来都十分尊重女同志,在任何场合,没有对女同志严词厉语过,在家里对妻子也是和和气气。沉默了片刻,徐立行扶扶眼镜,深情地望着文静贤淑的妻子,轻轻说:“好吧,我支持你上军工!不过,这得请示陈院长,你毕竟是院领导干部的家属,能否读大学要由组织上来决定。”
王雅琴感谢丈夫对自己的理解,她一边为徐立行端上晚饭,一边说:“明天我自己去找陈院长谈谈。”
第二天晚上,王雅琴去敲邻居陈赓的门,陈赓披着棉衣刚出来,王雅琴就开门见山地说:“院长,我来打扰你,我想请求院长批准我报考军工,我想学一门专业,将来好为国防服务。”
陈赓一怔,旋即笑道:“好哇!你王雅琴决心不小呀,两个孩子的妈妈想上大学,不简单哦!”他见王雅琴红着脸,低头不语,一副忐忑不安的样子,又问:“老徐同意吗?”
王雅琴抬头说:“同意,他挺支持我!”
“好!徐教育长没有大丈夫主义,却有大丈夫风格,你多幸福呀!”陈赓调侃道,“如果你王雅琴同志能搞好学习,别的学员就没有理由学不好。你原来是在哪个学校毕业的?”
“开封女中高三毕业,1949年6月又报考二野军大,1950年在二高步校毕业。”
“开封学校的成绩不行,”陈赓摇摇头说,“不过你可能是个例外。好吧,你先回去,好好照顾老徐,院党委还要研究一下。”
王雅琴没等多久,学院就通知她参加一次入学考试,她考得不错,最终被军工录取了。
王雅琴上大学的事在年轻干部当中引起不小的反响,心生羡慕的年轻人也跃跃欲试。那天,陈赓溜达到文庙,看见几个年轻人在机械工艺教授会里闲聊,就走了进去。
“你们聊些什么呢?都有什么想法啊?跟我说说看。”陈赓示意年轻人坐下来谈。
刚从南京来学院报到的锻钢大着胆子说:“我想去学习,进学员队。”
“不行!”
“院长您已经批准王雅琴等一批干部入学员队学习了,我怎么就不行?”
“就是惟独你不行!”
“不行……那我也难以安心做好工作。”
“从南京把你挑选来是要你当好翻译的,近几年你一定要安心好好工作,否则,我是冷枪专打出头鸟!”
陈赓用手做个射击的动作,朝锻钢的肚子顶过去,大家都笑了,刚刚撅着嘴巴的锻钢也跟着笑起来。后来,同伴们见到锻钢总要开玩笑:“小心啊,院长有冷枪呢!”
遴选助教自然比选拔学员更为严格,简直是百里挑一了。
汪浩,江苏常州人,1930年出生于上海,4岁丧父,家道中落,靠姐姐帮助才艰难地完成震旦中学的高中学业。上海刚解放,他参加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大学考试,当上海报纸公开发榜时,这位生就一副娃娃脸的快乐的小伙子连中双元: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同时录取了他。想离开家门到京城闯荡一番的汪浩选择了清华大学数学系。
1952年7月大学毕业后,汪浩被分配到空军第八航校任教。在沈阳下了火车,只见一位两鬓染霜的老军人来接他,双方一介绍,汪浩才知道这位老军人原来就是这所航校的校长。顿时,汪浩的心里打起鼓来,再看看自己带的大行李更是窘困不堪,哪敢让校长帮忙呢,人家起码是个师级首长吧。他四处张望一阵,想找个扛行李的脚夫,转眼工夫,行李不见了。他一惊,看见校长正扛着他的行李往前走呢,他紧赶慢赶跟着校长出了站。年轻的汪浩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解放军干部的作风。
他在航校努力工作了四个月,成绩突出,接着一道命令下来:调军工任助教。老校长心里真舍不得放走这位清华的高材生,但大局为重,他嘱咐汪浩:“到哈尔滨好好干吧,那里更能发挥你的才干。”
孙仲康,上海人,与汪浩同岁,但模样相反,生得五大三粗,浓眉大眼,高鼻阔口。他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解放前夕,已秘密参加地下党的孙仲康同校内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练就顽强不屈的性格。参军后,在华北防空司令部雷达营任技术参谋,是个公认的业务尖子。他的爱人李均毕业于上海交大,李均文静而秀美,是雷达连副连长。要防空就必须掌握雷达技术,孙仲康和李均热爱自己的专业,是志同道合的一对儿。
1952年秋,孙仲康到朝鲜战场考察,正值美军“绞杀战”后期,坐在吉普车后座的孙仲康,受尽颠簸之苦,他戏言道:“多亏了牛顿老先生的惯性定律,每次过个大坑,车把我抛在空中,总能够平安落在座位上。”
13 紧急招生 全军上下选拔秀才(4)
从朝鲜回国,成钧将军找他谈话:“大个子,组织上调你去军工学院,那可是陈赓司令员一手弄起来的大学啊,比我们防司大多了,好好去干你的雷达吧!”
孙仲康轻装北上,不久,李均也调到哈军工。
方舵,生于1925年,台湾人。1952年末的一个寒冷的黄昏,在西安近郊的63军速成中学担任数理化组主任教师的方舵,突然接到上级通知:“103部队来人招募教师,领导要你去参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