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小学三四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 第4部分(第2页)

第4部分(第2页)

有一对兄弟,一个出奇的乐观,而另一个却非常悲观。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个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堆满玩具的屋子里。一个小时后,当父母打开关悲观孩子的屋门时,发现他正坐在一个角落里哭泣,当家长问他哭泣的原因时,这个孩子伤心地说:“我怕把这些玩具弄坏,怕你们责骂我。”

三、1~2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6)

但当父母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却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兴奋地用一把小铲挖着马粪。看到父母,他高兴地说道:“看这儿有这么多马粪,附近一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一定要把它找出来!”

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成为好莱坞明星,又从州长走向总统的宝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在里根成为总统的过程中,他的那种乐观的态度对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人的乐观态度又是从何而来呢?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们所持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是由他们从小习惯化的归因方式所决定的。就拿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出现了错误,他们总是在他人或外部环境里寻找原因,那孩子很容易就会走向悲观。

我就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几乎每天都迟到,每当我问他原因时,他都会说:“妈妈起床晚了,所以我也起床晚了。”在我的建议下,这个孩子的妈妈给他买了个闹钟,但第二天这个孩子仍然迟到了,我再问他原因时,他仍然理直气壮地说:“妈妈给我买得闹钟声音太小了,我都没有听到闹钟响。”

也许家长们会说:“这个孩子也许是在撒谎,他是在为自己的错误寻找理由。”其实,确切来说,这应该算是孩子的一种“自我归因”方式,也就是说,他已经习惯了把由自己失误而造成的错误推给别人或周围的环境。家长们可不要小看孩子的这种“自我归因”,久而久之,它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只要一出现错误,他就会去自身之外寻找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很容易悲观的,因为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错误,而只会把目光盯在外部环境中对自己不利的因素上面。在这种状态下,这些孩子就像上述故事中那个悲观的孩子一样,会用悲观的情绪一点点把自己打败。

但如果孩子能够用积极的“自我归因”方式去分析错误,那他们很容易就会把遇到的问题解决掉,并且还会收获乐观的生活态度。当然,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是需要家长用耐心和细心来培养的。

一位聪明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孩子刚刚学习走路时不小心撞到了桌子,这位家长没有像一般的家长这样哄孩子:“桌子不乖,把宝宝撞疼了,桌子该打。”而是这样对孩子说:“宝宝把桌子撞疼了,桌子没有眼睛,宝宝有眼睛呀,桌子不哭,宝宝下次一定会小心的!”

渐渐地,孩子上了小学,当孩子因为迟到而受到老师批评时,这位家长也没有像别的家长那样安慰孩子:“都是妈妈不好,让你起床起晚了,下次妈妈早叫你一会儿,你就不会迟到了!”而是这样对孩子说:“如果你把闹钟提前十分钟,以后你就再也不会迟到了!”

……

正是由于从小接受的是这种教育,这个孩子从来都不惧怕困难和错误,因为他懂得如何改变自己去战胜困难、改正错误。也正因如此,这个孩子一直都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就像上述案例中那位妈妈的做法,孩子撞到了桌子,她没有去埋怨桌子,而是告诉孩子这是由孩子自己不小心而造成了,并向孩子传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观念:只要你小次小心点,就不会再撞到桌子上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科学,她在孩子刚刚接触错误和困难时,就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身上的失误,并告诉孩子如何做才能弥补失误、战胜困难。其实,她这正在地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当孩子到了一二年级,家长更应该引导孩子用积极的“自我归因”去分析事物。我们都知道,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一重要的开端时期,孩子总是用消极的“自我归因”去分析事物,那到了三四年级,孩子这种消极的“自我归因”很可能就会定型,从而形成消极的思维习惯。到那时候,家长再想让孩子改掉这种消极的思维习惯,将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当然,如果在一二年级,家长有就意识地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那这种积极的“自我归因”也将成为孩子的一种积极的思维习惯,从而可以促使孩子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抓住一二年级这一重要时期,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具体来讲,家长可以按着以下步骤来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1.告诉孩子,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只要是出现了错误,首先想到了是如何才能弥补错误;

2.面对错误,家长先不要埋怨孩子,在想到弥补的方法后,让孩子来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

3.引导孩子先从自身的方面寻找原因,例如,考试没考好,不去找客观原因,而是思考在这一阶段自己是否在努力学习,或者在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继续向孩子传达这样的观念,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错误中没有所得。引导孩子在吸取错误的经验中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四、1~2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期”(1)

作为家长,我们都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十分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他们常常采用各种手段去开发孩子的智力。但等到孩子入学之后,这些家长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他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时候孩子的智力差不多已经定型了,该开发的都开发了,即使孩子的智力发展还有潜能,那也只能靠老师去开发了。”

其实,这些家长们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而从这些想法中也可以看出,这些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智力发展的规律。科学研究发明,在8岁之前,孩子的智力发展要经历两个“黄金期”。如果把成人的智力水平看作是100%,那从出生到4岁之一阶段,孩子的智力就已经发展的50%;到8岁时,孩子的智力就已经发展了他们整个从生智力水平的83%~90%。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在6、7岁时就已经入学了,如果在这时家长就放弃对孩子智力的开发,这就等于放弃了开发孩子智力的一个“黄金期”。

也许这时会有家长说:“孩子已经上学了,老师会开发他们的智力的。”但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一个一年级的班级里至少会有20个学生,至多才会有2位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老师把全部心思都扑在教育事业上,也不如家长一对一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更有利。

我是一名老师,而且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了解老师在孩子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虽然老师每天都在教孩子们知识、教他们如何学习,但老师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传授给孩子知识,并不是开发孩子的智力。所以在一二年级孩子智力开发的这一“黄金期”,开发孩子智力的任务仍然在家长肩上。

当然,在开发孩子智力的过程中,很多家长还常常持有这样的观点:“我家孩子天生脑子笨,再怎么开发也不会变聪明”、“我家孩子天生头脑就聪明,他的智力根本不用开发”……

的确,由于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的智力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加上家长们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到了一二年级,孩子们的智力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如果由此家长们就得出自家孩子“天生笨”或“天生聪明”的结论,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听到“小卡尔?威特”与“方仲永”的故事。

小卡尔?威特刚出生时被从们看作是有些痴呆的婴儿,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8、9岁时就已经掌握了6国语言,并通晓化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