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里的人挺奇怪,这有些不像袁秋的性子,她什么时候能看上一个农村来的姑娘了?就算是天仙也不成啊。
王秀霞也奇怪,但她没有在袁秋面前多提,只是在回家之后和赵春来多聊了几句。
赵春来想了想,说道:“估计是疼卫国吧……”
这个理由很能站得住脚,大院里谁不知道老郑家对大儿子的态度?换成卫东可能都不行,要是换成四丫,估计老郑两口子能被气到背过气去。
“刚才在外面的时候,老袁和我说了个事儿。”
“什么事儿?”
“哎,还不是三儿的事儿?老袁那个样子看着肠子都要悔青了。三儿在团委,一个电话就能打过去,她还得让军儿帮忙给递个话。”
“要去王云芳家?”赵春来愿意让儿子帮忙传话,随着儿子毕业留在北京,将来和郑卫民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赵春来觉得世事真奇妙,但幸好军儿和三儿的关系好。
没几天,郑卫民便接到了赵军的电话。
“卫民,听说亚文回来了?那咱们约个饭?就星期天怎么样?”
“这太可以了,我和亚文说。”正好还给韩亚文弄了点书,一起给他。
郑卫民最近在看经济学的书,团委有几个人也留意到了;在他们眼里,郑卫民同样不可能在团委做的时间太长,有人分析,估计郑卫民挂任结束,也要从团委挪地方——郑卫民的团委书记只干了不到半年,已经有人在准备接班了。
之前还有声音说要把郑卫民留在学校,进校党委办公室;但他们觉得不太可能,郑卫民都在看经济学的书了,这明摆着是为了出去工作做准备的。
恢复高考之后,已经有两届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不少人都在搞经济,有的人已经初见成效,开始主持某一方面的工作了。
郑卫民瞄准了经济发展,并以自己插队的地方为实验对象,学校里的人对他的评价有很多。
有人认为郑卫民在取巧,但更多的人佩服郑卫民的勇气;陕北比不了沿海,不发达的交通是对那边最大的制约。
从日本引进的苹果是郑卫民最大的依仗,但下一个又能引进什么呢?总不能全国都种苹果吧?
带着这个疑问,不少人都在往经济学瞄,经济学系的几位老教授最近挺有口福,收了不少外门弟子。
周末,郑卫民约了韩亚文,挑了便宜坊吃烤鸭。
上午的时候赵军便到了,在医院等刘娅。
韩亚文酸溜溜地说道:“我又是形单影只,哎……咱就不该约在崇文,海淀不行么?郑卫民,海淀的馆子不也不错么?”
“毕竟是赵军请客,对吧?咱们擎吃的,听主人家安排就是了。”
赵军乐呵呵的:“亚文,你听听人家卫民的分析,多好!下半年等我毕业了……”
韩亚文马上截住了话头:“那就再请哥几个吃一顿。”
“这没问题!那时候你们就得掏份子钱了。”
“定下来了?”
“我总不能白去一趟安徽,对吧?哎,卫民,卫国大哥那边的事算定下来了,我琢磨着你可以去王云芳那边聊聊了,别慎着了。”
韩亚文说道:“也没那么急,卫民你就等等我。”
赵军大笑:“你这话可别出去说去,就咱们仨知道得了。要不肯定挨大白眼。”
郑卫民也笑:“亚文,要是换了别人,肯定会劝你先谈一个,但我不会劝你,你先低调一点。”他从包里把书拿出来,递给了韩亚文:“先看着,有什么问题都能提,写信打电话都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