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明帝朱见深简介 > 第478部分(第1页)

第478部分(第1页)

没有什么人表示不满。

时人都认为这一次这么多官员都不用掉脑袋,那都是沾了两位国舅爷的光,如果要将这些官员斩首的话,那么两位国舅爷也活不下来,因为皇上不能自己打自己耳光,两位国舅爷可是主谋主犯,这主犯都不用砍头,从犯的反而掉了脑袋,那朝廷的律法还有什么威信可存?所以要不死,就大家一块不死了。

只是这个时代大家还停留这一种认识,天下都是皇上一个人的,皇上想这么样就这么样,其他人就是有不同的意见,那又能怎么样呢?

第十章:扶桑行省(七)

史称“双国舅案”告一段落,时间也已经走到了崇祯十五年底。

这一年朱影龙最担心的就是历史上的黄河在这一年决堤,不过幸运的是它并没有如期的发生,因为这些年,朝廷治黄的力度是越来越大,原先规定3年一小挑,5年一大挑,定期疏浚。但至万历以后,黄河水利就无法维持了,导致河床淤积越来越厚,河堤经常决口,造成了严重损失。

自朱影龙登基以来,就一直注重全国的水利工作,因为水利关乎着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农业,没有粮食,百姓就会挨饿,饥饿会导致什么,这个问题恐怕有点脑子的人都会明白,明末农民为什么会起义?这就是一个“饿”字,没有吃的,就只能去偷,去抢,这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办法,而水利不仅关乎粮食的生产,也关系着百姓的生命,黄河虽然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这条养育了几千年中华儿女的奔腾不息的河流却每每都会给她的孩子带来灭顶之灾,那是因为她的孩子不争气,要惩罚她们,所以朱影龙一上台就决定要好好的安抚这位伟大母亲的脾气,让她和和顺顺的继续哺乳抚养她的孩子!

朱影龙挑选了水利专家袁应泰做了这水利部的尚书,这位水利专家本来应该死在了辽东战场之上,不过最终侥幸还是活了下来,具体因由朱影龙自己也搞不清楚。因为朱影龙来到这个时空地时候,他应该早死了,但是他却没有死,这就非他所能知道了,他这一翅膀,蝴蝶效应居然还能影响到过去,真有些不可思议!

朱影龙提出了“治黄保运”的指导思想和“将河道运道一体。彻首位而合治之”的治黄方针,治河必须从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出发。切忌目光短浅,就事论事,不从根本上治理。如果“今不为一劳永逸之计”,而是东决东堵、西决西堵。不仅“年年筑塞、年年溃败”。更贻误时机、劳民伤财。他提出,不治黄患而确保运道畅通是不可能的,只有“治黄”,才能“保运”,袁应泰将这种河、运一体综合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袁应泰学有所长,上任之后如鱼得水,在治河过程中,坚持“因势利导”原则。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既能吸取前人地治河经验,又能开拓前人没走过的路,创造了一系列崭新地治河方法。林雷比如他创修了减水坝。以备讯涨溢洪;在临水堤外修坦坡。以消减洪水对堤岸的冲击。在他的指导下,发明了用推测土方的办法推测水方。将河水地横切面乘以河水地流速,得出水的流量。这种测水法,本来后世治黄名家靳辅发明出来的,但是现在却提早出现了,有意思的是,这个靳辅还成了袁应泰的学生。

靳辅是辽阳人,大明收复东北攻破辽阳后,靳辅一家当时隶属八旗汉军镶黄旗,因此就成了明军的俘虏,因为治黄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些个俘虏就成了廉价的劳动力,靳辅一家也就分道了袁应泰手下,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袁应泰发现了这个聪明地小萝卜头,因为靳辅是汉人的身份,虽然是俘虏劳工,但只要挨过了三年就可以获得自由,成为合法的公民,袁应泰就没有什么顾忌,将靳辅收在身边,悉心教导,并推荐他去府学读书,日后果然成为一代水利专家!

起先袁应泰只是按照自己主管的想法,大量沿用前人治理黄河的经验,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在小靳辅地影响下,放下读书人地面子,开始注重实践,通过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制定周密的治河方案和顺利完成大修计划奠定了坚实地基础。通过实践,他得到了“治河必先知河”的真知灼见,常在手下的陪同下沿河“跋涉险阻,上下数百里,一一审度,广咨博询,”对黄、淮水情和患情了如指掌。

正是在这样细致周密的了解和实践,袁应泰在治理黄河十余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近几年,黄河水患逐年减少,朝廷的每年的损失也大大的减少,如果按照以前的年景算的话,每年在黄河治理上的投入已经开始少于损失多多了。

治理黄河成功,就等于在黄河两岸多了千千万亩的良田,这样一来受惠不仅仅是朝廷,更加是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千千万万的百姓。

除了黄河、两淮还有东南,这些三个地区都是水患集中的地方,明末吏治**,当官的就知道敛财,哪里会想到去兴修水利,就算知道了,也未必去做,要修的话,就要向百姓索取,百姓本来就穷苦不堪,哪来的钱兴修水利,那还修它干什么?

东南乃是财富赋税之地,大明半数财富都集中在此地,这水利怎能不修,东南水患是除了治黄之外有一重大的水利工程,朝廷每年的投入并不少于治理黄河和两淮,故而东南水患也在缓缓的减少,从每年发几次,到现在一年也就一两次左右,而且还都是有惊无险的那种。

水火无情,治水一事从上古就开始,是个坚持不懈的活儿,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朱影龙对此十分重视,甚至还颁布了谁在水利钱粮上做手脚,哪怕就是一个铜板都要砍脑袋的严令,假如这一次“两国舅案”中是对水利专项钱粮动手脚的话,估计不管是谁求情,这两位国舅的人头都是保不住的!

当然,海关也管不到水利。

科举到这个时候差不多名存实亡了,朝廷对旧科的取仕是越来越少,而考旧科的也自然是越来越少,多数也都是些大龄的举子,录用的名额自然是一再缩减,而新科则是一片欣欣向荣,新科取仕的人数那是逐年增加,并且取缔了那种三年一考的制度,这一制度出台,天下学子们无不欢心鼓舞,如今帝国的疆域逐年扩大,那就是需要的官员自然是越来越多,对这些年轻的学子们来说,机会也就越来越多,虽然朝廷每年的考试都是优中选优,但毕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三年才等一回了,只要愿意,年年都可以考的。

而且新科考试不向旧科考试那样,一考就是三天,三天的时间,吃喝拉撒就在一个小房间内,那可是既考毅力,又考承受力的事情,新科不同,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你是仔细反复的考虑,最多也就是两个时辰内答完试卷,答不完的自然取消资格了。

虽然条件有些苛刻(在当时来说),但确是考验一个人的临场发挥能力,这对举子本身就是一种心理考验,,故而选出了不少年轻的人才,迅速的充实进入大明的官府,也增强了大明朝廷的执行力。

经济方面,通过与西方经济贸易的顺差,大明每年都能从西方各国赚取大量的银币和黄金,而大明帝国中央银行发行的银龙元也逐渐的在欧洲国家流通着,虽然一时间是不能够取代对方的本国货币,但银龙元在西欧的一些国家是越来越紧俏,甚至有些喜欢收藏银币的收藏家已经在开始收藏每一年大明帝国中央银行发行的银龙元了,由于大明帝国中央银行发行的银龙元都是标志了时间和铸造厂的,尤其是为庆祝朱影龙三十圣寿发行了一套十二生肖的银龙元作为礼物回送给各国来宾和国王,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一套做工精美,工艺精湛的生肖银龙元已经被吵到了一个十分高的价格,成为欧洲富豪和家族们最想要得到的收藏品,可惜的是有价无市,这足见银龙元在欧洲受欢迎了的力度了。

文化方面,朱影龙下旨,不管是国内的少数民族,还是附属与大明的藩属国(南亚和南洋的一些小国)必须以汉语,有的国家称为“唐语”定为官方语言,派往大明的使臣不得使用任何所谓通译,必须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不会的可以派人来学,大明也可以派老师过去教,总之一句话,汉语必须是臣服于大明个藩属国和在大明国内生活,接受大明统治以及称为大明帝国公民每一个人的第一语言,至于他们的母语和族语,朝廷并不干涉他们的传承,学也好,不学也好,但是汉语是一定要学的,不学的可以,剥夺一切公民的权力和应得的土地,送去做劳役!

受到这个强硬政策的影响,西欧各国在与大明贸易逐年扩大的情况下,仰慕东方文化的一些人也开始主动的学习起汉语起来,尤其是与大明做生意的商人,他们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上一口流利的汉语,看着红毛蓝眼珠的洋人说着比自己还地道的汉语的时候,通常都会引起一片惊叹之声,当然这些惊叹之声,让这些洋人们自鸣得意,更加卖力的学习汉语起来。

可以说,汉语已经逐渐成长为这个世界上说的人口做多,影响力做强大的一种语言了,而且它的影响力还在逐步的扩大,可以相像,一个非洲的奴隶来到大明之后,几年下来,他不仅获得一块土地,还把家人都接了过来,生儿育女,说这一口流利的汉语,他们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说汉语,而他们的母语几乎成为记忆中的一种符号,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神奇,也说明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包容力和同化能力!

第十章:扶桑行省(八)

经济方面,不用说就是万历、天启朝朝廷吏治**到了极致的时候,大明的经济总量也都是世界第一的位置,虽然没有人去统计这个准确的数字,但是也没有人去否认,而现在,随着大明国力复苏,经济繁荣,加上朝廷对内政策的宽松,自然刺激国内工商业飞速发展,不论是自给自足还是对外贸易都在不断的变化着,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纺织业,这是大明目前最大的盈利产业,除了供应国内的需求,每年出口日本、南洋、欧洲等数十个国家,仅仅丝绸一项每年就为朝廷带来上千万银龙元的收入,这在以前都是想都不敢想象的,也造就了数十个织布大

钢铁冶炼,这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支柱重工业,是战略资源,朝廷将矿山收归国有之后,除一些小矿之外,全部都由朝廷集中开采和冶炼,这样一来不但节约人力和成本,还节约了资源,冶炼出更好的钢铁来,钢铁产量逐年增长,除用于军工的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工的特殊钢材之外,剩下的不但满足国内需要,还大量的出口一些友好国家,赚取大量的外汇,当然这些个外汇自然都是硬通货,金子和银子了。

基础设施方面,虽然跟后世那是不能相比,但在朝廷每年那么大的投入下,尤其是东部地区,掀起了修路筑桥的浪潮,在朝廷的号召下,闲时的百姓们十分积极参与进去,毕竟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百姓再愚昧也明白,这路修好了,桥通了,对他们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而修这些都是朝廷掏腰包,不需要百姓一分钱。修路筑桥的百姓朝廷还管饭,还有工钱,这等好事,那是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自然是积极性高涨,几年下来,东部沿海地区的路况是大大的改善,交通运输也比以前顺畅的多了,以前四五天地路程。现在只需要一半,对做生意行商和出门远行的人来说那是个巨大的欣喜!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邮政,邮政自从改革之后。不但很快扭亏为盈,而且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如今普通百姓也都能通过邮政系统给远方的亲人带去自己问候,老百姓们不用再担心得不到远方亲人的讯息了,只需要购买一张“邮票”的东西,贴在专门发售的信封上,然后写上远方亲人的地址。林雷装上写好地信件。封上封口,投到那个绿色长缝隙小口的箱子里,几天之后,最多不会超过一月,信件就会出现在亲人的手里,方便快捷,可以想象,当远方地丈夫接到家中妻子或者父母儿女的亲笔信件,那承载着思念的一片薄纸对他来说是如何的沉重。如何的催人泪下!

“邮票”的出现带动了许多票据的出现,什么“米票”“面票”“油票”等等,这些个大多是自制地,没有官方色彩,但生意做大了之后。自然也就寻求品牌地文化。从粗糙到精美,反倒是推动了“商标”的发展。朝廷自然不失时期的颁布了《商标法》,对注册的商标进行保护,这样也是为了健全规范经济发展,保护好一些优势产业,使得经济又好又快健康良性发展。

对于邮票的发明,有人说这是邮政司司长,后世有邮政之父的刘懋发明的,刘懋对此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其究竟是谁发明的,直到刘懋逝世后,才被他的后人从刘懋所写地回忆录中找到,虽然没有详细描叙,但从字面上看,发明者指向一个人,刘懋的后人发现之后并没有敢公布出来,而是将这本回忆录继续收藏起来,直到朱影龙百年之后,这本回忆录才出版刊印,为大家解开了隐藏几十年的谜团,发明者正是大明崇祯皇帝!

由于开了海禁之后,大明的船运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各种各样地造船厂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各式各样地船只也被陆续的建造出来,也带动了捕捞渔业地发展,出海捕鱼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热门的行业,只要掌握了海上气候变化,每一次出海都能有满载而归,新鲜的海鱼一部分直接卖掉,一部分腌制起来,还可以制成干货,拿到内地去买,渔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滋润起来,而以后宫集团为首搞的那个建设银行在沿海渔业开发和帮助农民创收上面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不良贷款率几乎小到不计,银行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了除大明帝国中央银行之外最大的一家私有资质银行,拥有存款超五千万银龙元,贷款将近四千万,剩下用于投资,几乎每年给银行带来超过百分之二十的回报率,虽然不是后宫商业集团中最赚钱的一块,但确是最稳定的一块。

其实不知不觉间,朱影龙他自己的都不知道自己就算不做皇帝,也能成为站在这个世界最顶峰的人,因为他拥有的财富恐怕就是欧洲那些传承了上千年的古老家族也比不上,如果算上紫禁城,那可正算的上整个地球上最富有的人了。

这样算的上是典型的官*商*勾*结了,不过这官大到没人管,而这商呢是大到可以管任何人,这样的组合如果是不赚钱那才怪呢!

当然有钱到这个地步,完全就是一堆数字了,只不过朱影龙的爱好又多了一项,那就是收罗别的国家的稀奇珍宝,尤其是对方的国宝,朱影龙打算也是不是等有钱没地方化的时候建造一个类似于圆明园的建筑,包罗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建筑文化,然后将从其他国家的珍宝都摆放进去,供后世之人观赏?

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好了,不过朱影龙知道没有千年不朽的王朝,他根本就没有打算将真品摆进去,这些真品自然要留下来,摆进去的自然是赝品了,这么一来,就算日后这些国家强大了,抢回去的也只是赝品,而真品却永远属于中国,虽然将来的事情谁都不知道,但未雨绸缪一些未必就是坏事!

当然全球一统这是一个伟大的梦想,但是以现实现状的地球,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地球虽然很小,但是到个人来说,它就非常大了,交通不发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