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红七十四师旧址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接到这封信是半信半疑的,不信吧,是毛主席、周恩来同志来的信;信吧,又感到很突然。因我们和中央从无联系,同红二十五军也无联系,外面 情况一点也不知道。当时特委决定,既执行,又要提高警惕,防止上敌人的当。第四天,李涛带一部电台和机要人员来我部。开始我们先问李涛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情况,有点盘问性质。当我们解除疑问后,李涛向我们传达了中央关于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联蒋抗日,一致对外,停止打土豪分田地;部队改为南路军,成立军委会,郑位三为军委主席、李涛为副主席;部队要进至灵宝之间阻止国民党亲日派军队向潼关进攻,配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我们听了李涛这些传达,在思想上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感到很突然,也很新颖,开始有些怀疑,后经李涛反复解释才相信了。部队迅速动员和整编,经四天的准备,主力向东开进执行新任务。由方升普、曾焜带一个小团向西,找何振亚、宋登贤、宁佛工委传达党的政策和主张,开辟宁佛地区工作。师主力进至灵宝附近,接周副主席电令,说“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命我部开回商州,同十五军团会合。我们回到商州,受到军团首长和部队热烈欢迎,军团营长给予我们很高的评价,说我们坚持陕南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牵制了敌人,配合了主力红军作战。军团首长还说:我们在陕北打了几个胜仗,也有你们一份。你们这几年不但没有被敌人搞掉,而且消灭了不少敌人,自己越来越壮大了,这是了不起的胜利。我们也特别高兴,象久别的孩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一样,全体指战员都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

三、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七年八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五军团开回三原,我们继续留在陕南,开往镇、柞两县驻防,待命行动。师部带四团驻柞水县石嘴子,五团驻镇安,六团驻镇、柞之间的石坪。这一时期一切供应均由杨虎城陕西地方政府供给,部队主要任务是整训和做统战工作。由战争转为和平环境,开始非常不习惯,原来是冤家对头,现在是朋友,要坐在一个桌上吃饭、喝酒,总觉得别扭。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主要是做好群众工作,宣传我党的统战政策和主张,我党我军为穷人谋利益,红军还是老百姓的军队,这一点是不会变的。经过三个多月驻防,我们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搞得非常好,群众纷纷要求参军。我们在这一地区接收三百多人参加了部队。后来地方国民党政府把我们扩军反映到西安,西安办事处来电要我们停止扩军。此后,我们又偷偷摸摸地扩大一百多人参加部队。

四月,西安办事处来电说,供应运输困难,命我部开往长安县以南大峪口地区驻防。部队进驻这一地区,主要是整训。政委李隆贵已调延安抗大学习,张明先调来当政委,吴东升当政治部主任。四团团长王挥友,政委吴林焕:五团团长孙光,政委丁国钰;六团团长汪世才,政委李书全。李涛同志调回延安,位老六月也调延安。部队正规训练,我未搞过。一切都是从头学。经过三个月基本训练,部队生活作风逐步走向正规化,克服了游击习气,军事素质有些提高。八月份,奉中央军委命令,要我们开往三原整编。

我们从大峪口出发,路过咸阳大铁桥时,成千上万的人在铁桥两边看我们。敌四十×师师长李文曾化装便衣,也在人群中看我们到底是支什么样的部队,他不理解为什么派那么多部队围、迫、堵都没有把我们消灭,反而越战越强,越打越多。他们称我们是一支奇怪的部队。部队开到三原时,受到彭总的热情接待。他说:红二十五军离开陕南后,你们单独坚持陕南斗争,很辛苦。由于你们在陕南牵制了不少敌人,直接配合了主力行动,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现在由于国民党卡我们,部队对外暂改一一五师留守处,部队连的建制不动,改为炮、辎两营,驻东潼关、三原、耀县、北同官、洛川一线,担任十八集团军由延安到前线的输送任务。一九三七年十月,部队改为西北留守兵团警备四团,团部驻洛川,主要任务是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四团又担任机动任务,哪里出事往哪里去。瓦窑保紧张调瓦窑堡,绥德紧张调绥德,延长紧张调到山西大宁县,富县紧张又调回富县。在西北这几年,四团曾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刘少奇、周恩来、叶剑英、贺龙、滕代远等领导同志的接见和教诲,得到很大的鼓励。

讲一点红七十四师能够坚持陕南斗争的基本原因。红七十四师能够坚持陕南斗争,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说,主要是:

1、采取了较灵活的战略战术。在主力北上,各路游击帅在敌重兵“围剿”,遭到严重损失的情况下,及时收拢兵力,集零为整,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同敌人兜大圈子,在运动中寻找战机,集中力量突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吃掉好打之敌,开辟新区,建立新的立足之地。当敌人察觉我们在宁陕、佛坪开辟 新区,用重兵采取迫、堵、驻剿的方法对付我们集团行动时,我们则及时化 整为零,分散行动,遍地开花,到处袭击、扰乱敌人,打击敌人。平时敌人用一两个团追击。“清剿”时,我们采取大踏步前进,在广大区域内与敌周旋,东到河南伏牛山,西到汉中,北到山外,南至汉江。我们走的快,来的 也快,声东击西,出没无常,使敌人忙于拼命追我们,老挨打,还摸不到我们。

2、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我们对何振亚、宋登贤部采取联合抗捐,互相配合,逐步改造的方针,最后改编为红军。我们对开明绅上,如商南县的石老八、宁陕两河口区区长宋承义,采取争取利用的方法,不动他们的财产,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利用他们给我们买表、布匹和报纸,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对有些地富家不没收财产,利用他们掩护 我们的伤病员。对山寨、石洞一时打不开的就不打,订互不侵犯条约,你不 打我,我也不打你。保护城镇工商业,我军所到城镇,不没收小资本家的财产,不干涉商人经商,店铺照常营业,稳定中场,安定民心。不杀俘虏,对 所俘敌士兵和罪怂不大的下级军官进行教育后发路费放回家。不搞硬性的打 土豪分田地,只是分地主富农的俘财,救济贫苦老百姓。实行了这些政策, 团结了可以团结的人,使我们顺利地克服了许多困难,减少了许多对之面, 分化瓦解了敌人。当然,这些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了。开始也是“左”的 要命。不仅杀了地主老财、反动团总,而已有时连他们的家属也杀了。红二十五军走后,我们根据实际斗争需要,改变了过去“左”的做法,收效甚大。

3、军民关系搞得很好。我军纪律严明,不侵犯和损害群众利益。每到一 地都打富济贫,分给群众的粮、财。他们白天不敢要,晚上送上门去。积极为群众做好事,解决困难。给群众担水,扫院子,看病,有时帮助群众收割。 群众给我们送信、带路,都给很高的报酬。这样,群众把红军看成是自己的 军队,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在当时无固定后方的情况下,伤病员多是放在群众家里休养。我们到处建立秘密农协小组(两三人不等),负责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收集情报。我军每到一地,在一两个小时内就可把周围几十里甚 至上百里的敌情大体搞清楚。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如鱼在水,自由东西。

4、军内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对敌。那时干部、战士吃、穿、住、行都是一样。干部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宿营带班、查铺、查哨,规定发生紧急情况的集合地点和前进道路。干部要保证部队吃饱饭,睡好觉,照顾好伤病员。特别是当时的主要领导人郑 位三,对红七十四师能够坚持陕南斗争起了重要作用。他每到一地,都找各 方面人士开座谈会,了解敌情、社情。他善于利用国民党报纸分析敌人动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斗争方针和政策,确定我们的行动,克敌制胜,大 家称他是“诸葛亮”。他善于团结干部。李隆贵反对他,但他并不计较,主 动同李搞好团结。他平易近人,常找同志们谈心,大家有话也愿意和他讲。 他在病中不能走,每天由几个人轮流抬着,但抬他的人毫无怨言。这充分说明大家敬佩他,爱戴他,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威望。战士尊重干部,干部爱护战士,情同手足,亲如一家,不管战斗多么残酷,条件多么艰苦,全军上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具有敌人难以置信的战斗力。

总之,红二十五军离开陕南后,红七十四师独立坚持陕南斗争近两年,在艰苦战争环境的考验下,红旗未倒,坚持到最后胜利。先后消灭敌人三千余人,缴获长短枪千余支。牵制敌人除地方保安团外,有敌四十四师,四十九师,杨虎城警一、二、三旅,胡宗南一个师,国民党别动纵队等。我们还开创游击根据地,打富济贫,实行“五抗”,为劳苦大众谋利益求解放的主张和政策深入人心。我军同广人群众心连心,在人民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注释

'1' 原题为《红七十四师陕南斗争大事记》。

'2' 即夏云飞同志。

'3'即毛仪彬同志。

'4'即白明峻同志。有的同志回忆,白明峻是“五路主任,'五路'好象没政委”,“'白'打了一段游击,就掉队了”。

'5'陈先瑞同志在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七日至八日的一个座谈会上说:“会合是二次。第一次是梁家坟,解决统一指挥问题”。“为什么分开呢?各自要回去安排一下,收容失散人员,地方工作要交待、因为比较仓促,我们只有六路西区游击队,三、五、七、九路部没找到,全部会合再集中”。“后又在碾子坪集中,时间是十月十九日”。

'6'陈先瑞同志在上述座谈会上说:“特委刚组成时委员有:郑位三、陈先瑞、方升普、李隆贵、李学先'后增加的'、李书全、袁崇安、曾焜;常委有郑位三、陈先瑞、方升普、李隆贵、曾焜(以后是李学先);书记郑位三。”

'7'李书全同志在上述座谈会上说:“七十四师成立时方升普不是参谋长,是副师长,好象兼参谋长(范铁民插话:没有参谋长)。”待查。

'8'四亩地系村名,属于陕县辖。

'9'李书全同志在上述座谈会上说:“宁佛工委书记先是罗明义,以后是方升普、刘建挺。”

'10'据当地老年群众回忆,红七十四师是一九三六年春节前打开宁陕县城的。

'11'据郑位三同志回忆,奔袭凤县双石铺是紧接夜袭户县的事。

00、戴季英关于红二十五军斗争史的谈话纪要

陈先瑞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四、二十五日,两次走访了戴季英同志,就红二十五军战史有关问题作了交谈。现将戴季英同志谈话内容综合整理如下:

一、对红二十五军斗争史稿的看法。我是昨天晚上才见到你们这个稿子,大概翻了一下,根据你们的经历和水平,能够写到这个程度,也是很不错的。“结束语”总结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但缺乏一条总的挂帅的内容。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鄂豫皖苏区的创建经过,完全是按照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精神执行的,这就是反帝、反封建土地革命,坚持武装斗争,实行武装割据,以乡村包围城市。这是总的路线、方针、原则。毛主席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讲得十分透彻,应当总挂一下。鄂豫皖苏区,坚决执行贯彻了这个总的原则,方问是正确的,如果加上这一条内容,加以总结,就有了挂帅的了。

三次“左”倾路线的影响是:(一)瞿秋白的盲动主义,因为敌人的残酷屠杀,主张实行报复行动,叫攻打车站、破坏建筑,这对我们影响不大。(二)李立三路线主要是攻打中心城市,如提出“打到武汉过中秋”。这个对我们有影响,曾在黄安南部,动员群众攻打武汉,群众不肯接受,说“哪打得下武汉?”虽说时间短,但有影响。(三)王明的“左”倾路线,中央曾有指示,不让敌人占领苏区一寸土地。这对我们影响大些,首先在敌我力量的对比上,发生了错误。七里坪战役的失败,就很说明问题。

红二十五军的历史,要抓住几个重点阶段写,即四方面军走后,坚持了两年斗争;程子华来后,决定战略转移,开辟了陕南根据地;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坚决反对入川;以及后来的西征北上,到达陕北等。名称问题,还是叫战史、军史为好。文字上不好写的地方,可以从略。

二、红二十五军的成立经过四方面军临走时,在黄柴畈召集的领导人会议,王平章参加了。其他省委成员均未参加。之后,省委在长冲召开会议,由王平章口头传达了黄柴畈会议内容。当时参加的有:沈泽民、徐宝珊、吴焕先、成仿吾、高敬亭、郑位三、戴季英等。郭述申因在皖西,还没有过来,未参加。王平章传达的主要内容:一是主力要突出鄂豫皖苏区,决定留人。说张国焘向中央报告了,将省委成员留在原地,王平章也留下,我也留下。说我们大多是苏区的创始人,留下继续保卫苏区。一是要建立主力红军,坚持斗争。沈泽民当时写信给张国焘,要调十师回来。张不允许,说在黄柴畈会上定了,叫自己搞。这都是王平章传达的。

四方面军走后,省委在长冲开过好几次会议。我是从四姑墩赶到长冲的。大约半个月之后,省委就决定成立红二十五军。为什么叫红二十五军,主要是为了纪念蔡申熙,当时已得知他在河口战斗中牺牲了。红二十五军的建立,主要以我的二十七师为主力。当时有三个团(徐海东将其中的七十九团带往皖西去了),改为七十四师。当时还没有军部。军部就是原二十七师师部。吴焕先为军长,我是政治委员。郭述申带二十七军来到了鄂东北,这才成立七十五师。这时也才正式成立军部。徐海东为七十四师师长,我兼政委。七十五师师长是姚家芳。后来又成立了七十三师。红二十七师是由光山独立二师改编而成。当时决定成立九军,才给了二十七师这个番号。

在鄂东北地区,当时有七八千人。曾在黄安附近打过一仗,打垮敌人两个团,是肖之楚的部队。敌人好几个军挤在黄安城内,想占领大小拗口,但被我军击溃,歼敌一部。

三、红二十八军的成立。成立红二十八军,是从皖西这个战略地位考虑的。四方面军走后,鄂豫皖成了一个方面。沈泽民当时想成立江北方面军,建立两个军,所以才组成二十八军,活动于皖西战略区。红二十五军则实行机动作战。二十八军属省委领导,但在军事指挥方面,仍归红二十五军。

四、鄂东北道委、游击司令部的成立时间。鄂豫皖省委成立后,即将苏区划为几大块,这是中央分局划分的。即鄂东北道委(徐宝珊)、豫东南道委(高敬亭)、皖西北道委(郭述申),我是鄂中区(孝感)道委书记兼游击司令。当时叫军区指挥部,后改为游击司令部,是苏家埠战役后改的。鄂东北道委、游击司令部,也是这时候成立的。吴焕先担任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之后,即为鄂东北游击司令。

五、有关七里坪战役的情况。围七里坪之前,就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