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死 > 第50部分(第1页)

第50部分(第1页)

'画外音' 据统计,《史记》中汉朝人总结秦朝教训的有八十一处,其中指责秦始皇实行暴政就有六十七次,所以汉儒普遍认为秦始皇不施仁义,最终导致民心尽失。可是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对于种种弊端,秦始皇的大臣们看不出来吗?所以贾谊在《过秦论》中明确指出,大臣失语也是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臣们集体失语了呢?大臣们失语与秦朝速亡究竟有怎么样的关系呢?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最后一点,关于大臣的失语。大臣们的集体失语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贾谊这一点讲得非常准确。我们为什么要说大臣们的失语呢?因为我觉得秦始皇很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创立了皇帝制度,这样一种政治制度创立以后,它有没有生命力,看什么呢?看这个制度本身它有没有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如果说它是比较完善的,就一定有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这种自我修复能力就是决定当一个人犯错误的时候,这个制度可以纠正它。在皇帝制度之下来纠正帝国败政的途径有哪几种呢?第一,皇帝罪己,皇帝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错误。这可以挽救一个王朝的败政,比如像汉武帝就这样做了。第二,大臣劝谏,大臣们看见皇帝做错了,就向皇帝提出意见,皇帝改了,这也可以挽救一个王朝的败政。第三,易代易人,就是改朝换代把这个皇帝给换了。这个易代易人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难做到的了。大家知道,皇帝是典型的终身制,他都是到死才交权,没有说活着就交权的,这个很少。你觉得皇帝危害了这个国家,危害了这个制度,你要换皇帝,在中国古代换皇帝只有三种模式:死亡、政变、易代。死亡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不要期望一个昏君他会自然而然地死亡;他是个昏君,所以他死得快,没有那个事情,他该活多大就活多大,我们很难期盼这个昏君早一点死,没有这种可能性。第二是政变,在皇帝制度下发生政变有没有可能呢?有,但是极其困难。第三,就是易代,中国古代皇帝的易代无非是两种途径,一种是自下而上发动民变,我们称之为农民起义,把这个朝代推翻了,把皇帝换了,姓赢的换成了姓刘的,那就是汉代替代了秦代,这是一种。第二种,就是自上而下的凭借军事实力逼迫皇帝退位的,有没有这种情况呢?有很多,比如曹丕逼退了汉献帝,比如司马炎代理魏国,再比如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代替后周,都是依靠军事实力逼迫皇帝。我们看一下中国历史上的政变和易代,都非常有危险,这是我们讲的成功的,没有成功的太多,我们就不讲了。所以皇帝换人,那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因此在皇帝制度下,修正一个皇帝的错误,挽救一个帝国的命运,最好的办法就是大臣劝谏,这个代价最小。在秦始皇这个时代,大臣们都患了集体失语症,大臣们都不吭声,不说话,没有人指出来秦始皇的错误。大臣失语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是一种灾难,因为我们不能要求这个皇帝时时处处、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完全正确,而皇帝又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所以大臣失语对于皇帝制度来说是个致命伤,那要等挽救的办法,就是大臣们敢于说话,而要大臣们动起来那是需要有条件的。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的本身就扼杀了大臣的发言权。因为他在设定这个政治制度的时候有一个预设,他建立了一个权力的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的最下边是县一级,再往上是郡一级,再到中央的三公九卿,最后到皇帝,皇帝屹立于金字塔的塔尖上。这个制度建立的时候就规定了塔尖上的皇帝是不受任何力量约束的。所以任何制度在建立的时候,都不应该设立一个不受任何约束的统治者,谁的屁股摸不得?谁的都应当摸得。如果这个制度在建立的时候有一个人不受任何约束,这个人就会成为制度的破坏者。我们不妨把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和他所取代的周朝,还有商朝做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出来,商、周、秦,这三个王朝不一样。比如说商朝,商朝的最高统治者叫王,商朝的王有一点和秦始皇不一样,商朝的王在实行每件事情之前,要举行一个占卜的仪式,他要向鬼神请示。商代非常盛行占卜,商王举行任何事情都要向鬼神请示,这在无形之中,商王就把自己的权力分了一大块给了鬼神,鬼神的神权就干预了商王的王权,换句话说,神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王权,所以商王就没有秦始皇那么大的权力。我们再看周,代商而起的是周,周朝的最高统治者也叫王,我们称之为周天子。周天子他并不直接管理老百姓,他是把他的国土分给天下很多诸侯,通过诸侯来统治卿大夫,卿大夫再统治百姓。这样一来,实际上周天子已经把他权力的很大一块分给了诸侯,诸侯再分给卿大夫,这就叫分权。商、周都有分权的性质,所以商、周并不是绝对的中央集权制。秦始皇建立的是个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个中央集权制度是不允许分权的。从县令、郡守到三公九卿,军事、政治、司法等等,所有的权力都在秦始皇一个人的手里,没有任何分权。这样,政治的清明和腐败,完全的取决于皇帝个人的素质和品德,皇帝不受任何约束。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一个不受约束的人,他一定会恶性膨胀,最后膨胀的结果就是皇帝本人毁掉了皇帝制度,导致大臣失语。所以我们说是皇帝制度本身葬送了大秦王朝。而且秦始皇创立了这个皇帝制度,还给后代留下了一笔政治遗产,这就是皇帝制度的统治模式。这一整套的皇帝制度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才从形式上终结了皇帝,但是并没有从思想上完全清除皇权思想。

所以,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本身导致了大臣失语,这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贾谊的《过秦论》评判的四点最重要原因之一。代表了汉代人对秦始皇及秦王朝的总体评价。这个评价有两个特点,一是“评秦皇一无是处”。就是评价秦始皇的话,没有说秦始皇一点好处,你看看《过秦论》那里面哪一点是夸秦始皇的?一点都没有,把秦始皇说得一无是处,这就是汉朝人评秦的第一个特点,对秦始皇的评价特别低。第二个特点叫“论速亡重在实用”。汉朝人评价秦始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讲究实用主义,实用性强。这种对秦始皇和秦帝国的否定性的评价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种现实政治的诉求。汉帝国是在秦始皇的废墟上建立的,所以汉朝人评秦的出发点是总结秦朝和秦始皇的失败教训,为新兴的汉帝国提供一种经验。所以这时候人的着眼点全是看秦始皇的错误,还来不及全面评价秦始皇。汉儒评秦给人的感觉,一是评价低,二是实用性强,这是因为政治的思考从来都是服从于政治现实的,有关对秦朝、对秦始皇的评价,是服从于汉朝的现实的,是为了巩固汉王朝的统治服务的。这是我们介绍的汉朝人对秦王朝、对秦始皇的评价。那后面的呢?后代人也像汉朝人那样评价秦始皇吗?我们下次再讲,谢谢!

45:唐人论秦

'画外音'上一集讲到,汉朝刚刚建立,汉朝的统治者和臣民们急切想借鉴秦朝速亡的教训,为了证明汉朝的正统,汉代儒者对秦始皇的评价都是立足于他所推行的暴政,以贾谊为代表的大部分人都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汉代儒生对秦始皇的评价,揭开了两千多年以来对秦始皇评价的一个序幕,之后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越来越深入,尤其是在历史上一直与汉朝相提并论的唐朝,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十分热衷,像唐朝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牧、柳宗元、大唐英主唐太宗等很多人都对秦始皇有过精彩评论,为什么距离秦朝八百多年的唐人也那么热衷议论秦始皇呢?唐人论秦究竟具有怎样的新意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两汉的儒生对秦始皇的评价,揭开了两千多年以来对秦始皇评价的一个序幕。序幕拉开以后,正剧就要上演。其实汉儒评秦只是一个序曲,真正对秦始皇的评价最为主要的,是唐代、明代、清代和近代,人们对秦始皇评价越来越深入。这里面我们要特别提出来的是唐代。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时间很长。第二个强大统一的,时间很长的帝国就是唐代。所以我们讲中国古代前期王朝的话,离不开这两个王朝:一个是汉,一个是唐。那么唐代人是怎么评价秦始皇的呢?唐代人评价秦始皇有一个什么特点呢?从形式上看,唐代人评秦第一个特点是形式多样,唐代辞赋有,诗歌有,奏疏有,散文也有,它的形式非常多。从内容上看,唐代人评秦既有批评也有肯定,毕竟唐代和汉代还有不同,就是唐代人对秦的评价中出现了一种肯定的声音。所以我们从唐人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虽然离唐代已经相距了很长时间,但是历史并没有因为秦始皇渐行渐远而忘掉这位始皇帝,相反,唐代人对秦始皇充满了关注。这种关注首先表现于秦始皇在唐代成了一个反面教员,成了警示皇帝教育的一个反面教员。

秦始皇留给后人的一笔最丰厚的遗产就是他创立的政治制度,这个政治制度两千多年以来没有因为秦朝的速亡被人们扔掉。大家回想一下,公元前205年的12月刘邦在乌江逼杀了项羽,转过年来,公元前206年的2月刘邦在山东定陶当了皇帝。从项羽之死到刘邦称帝中间只隔了一个多月。刘邦当皇帝,大家看起来是个很平常的事,但是你如果纵观整个中国政治制度史,这可是一个大事件,这个大事件的意义就在于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在汉代得到了延续。秦始皇死了,但他创立的皇帝制度并没有因为他的死亡而死亡。刘邦摒弃了项羽分封诸侯王的分封制,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王朝也是皇帝制度,虽说是刘邦作了一些变通,他封了一些诸侯王,但是皇帝制度依然得到了他的青睐。皇帝制度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来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就是谁都想当皇帝。大家知道,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还有一个军阀想当皇帝,可是这个洪宪皇帝当得很短命。你想想,袁世凯在那个时候还想当皇帝,那皇帝真叫作“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一个终极目标了,谁不想当皇帝啊。你知道当皇帝最大的好处是什么?第一,他拥有天下所有的财富和权力,挣钱多,谁能比皇帝挣的钱多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天下都是他的,整个天下的老百姓都是他的。当皇帝的第二个好处在什么地方呢?皇帝说对了,天下所有的臣民都会俯首帖耳;皇帝说错了,天下的臣民也会俯首听命,这就是当皇帝的第二个好处。皇帝说对了说错了都有人山呼万岁,完全不必有任何顾忌,多痛快啊。所以皇帝制度确立了一个皇帝至尊、至贵、至高、至大的这么一个地位,皇帝就成了一个不受任何约束的人,这样一来,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知道,一旦皇帝不受任何约束的话,皇帝本人就成为这个王朝的破坏者。那么要想让一个王朝延长寿命,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想办法约束皇帝的皇权。我们上次讲过,商朝是靠神权约束商王,周朝是靠分权给诸侯、卿大夫来约束周王,那么在皇帝制度下怎么约束皇帝啊?皇帝制度已经把皇帝捧到了天上,大臣们怎么约束皇帝?如果不约束皇帝的话,这个皇朝不会长久;你要约束皇帝,你就可能被杀,皇帝可以杀了你。这就需要政治智慧。其实,拥有者最怕失去,拥有财富的人就怕失去财富,拥有权力的人就怕失去权力;皇帝最怕失去的是皇权,稍微清醒一点的皇帝都知道害怕失去皇权。所以,皇帝既然害怕失去皇权,那么他只要“怕”,那就是他的软肋;要是什么都不怕,那就没得治了,那就是孔子说的“朽木不可雕也”。只要他知道怕,就要对他进行教育。对皇帝进行警示教育最好的反面教员是谁?是秦始皇。秦始皇是对历代皇帝进行警示教育的最佳人选。你想想,谁有比秦始皇的资格更合适?做教员得有“教师资格证”啊,按这个资格来看,就秦始皇最合适了,因为他是皇帝制度的开创者,他也是第一个十五年就亡国的皇帝。如此一来,秦始皇就成为对历代皇帝进行警示教育的最好人选。这就是古人的政治智慧。

'画外音' 秦始皇已死,秦帝国已亡,但是秦始皇所创立的政治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代王朝所遵循,以至后人有“百代行秦制”的评论。王立群先生认为,在秦始皇所创立的众多制度中,皇帝制度更是影响到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对于封建帝王,秦始皇的成败得失具有不可比拟的警示作用。那么唐朝人是如何拿秦始皇来警示皇帝的呢?这种警示有效果吗?

在唐代,我们发现唐人开始以写诗歌来警示皇帝。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我们看今天的唐诗中一个最有名的诗人——李白,大家讲唐诗绝对绕不开李白。李白写过《古风》组诗,在《古风》第三首诗中有一首叫《秦王扫六合》,这首诗非常有名。在《秦王扫六合》的诗中,李白把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和那个威风,写得非常充分。这首诗全文很长,我不详细跟大家说了,有时间大家可以下去看。在这首诗中最后写了什么呢?写到秦始皇派徐福入海求长生不老药,最后是个什么结果呢?“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说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派徐福两次入海寻求仙药,最终的结局是在地宫的那个金棺材里边,埋了他的一堆“骨灰”。这就是李白借诗歌用秦始皇来告诫当时的唐玄宗别求仙了,看看秦始皇最后求的结果是怎么样?还是死。那么,拿秦始皇警示皇帝有没有结果呢?我举一个唐太宗的例子。我们今天在《贞观政要·俭约》篇可以看到这么一段记载,是写唐太宗的,写的什么呢?这段话原文我给大家读一下,“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这话什么意思呢?说唐太宗李世民想造一个宫殿,把砖瓦、木料什么都准备好了,突然不盖了。为什么呢?他想起来当年秦始皇修宫殿惹得天怒人怨,导致了秦王朝灭亡。最后,唐太宗为了希望唐王朝能够多延续一些年,感觉到这宫殿我也不能建了。所以我们看,秦始皇对唐代皇帝确实还是有些警示教育作用的。

'画外音' 历史上的借秦始皇来教化、劝谏帝王的事例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而很多帝王自身对秦始皇的一系列弊政及其危害性也有深刻的认识,唐太宗就是典型事例。唐太宗的这种清醒的自戒对于他的政治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贞观之治就是这一认识的重要成果。然而有位唐人在他的一篇流传千古的作品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说教训总结了也是白总结,后人还会继续犯错误,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他究竟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呢?

在唐代写秦始皇、评秦始皇的作品中有一篇非常有名,这就是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这篇赋太有名了,可以说是一篇唐代赋作的翘楚之作,我们在中学也都学过。整个《阿房宫赋》只有六百多字,但是这篇赋把阿房宫建筑的壮丽、宏伟,和众多美人的绝色写得绘形绘色,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这篇赋一出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