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中左所?郑家兄弟就想多了,目前郑家兄弟的实力强于杨三生,强攻只能是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毕竟此时的杨三生精力都放在扬州母亲的家族和登州的孙元化身上,才没空搭理郑家兄弟,只要郑家兄弟不来打他,他就应该感到万幸了。
…………………………
扬州,乃是史可法、刘肇基、卫胤文、任育民、何刚等明朝忠臣殉国之地,而攻破扬州城的多铎则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
根据王秀楚依据亲身经历写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对满清自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一在扬州的暴行做了详细的记载。
如二十七日,‘杀声遍至,刀环响处,怆呼乱起,齐声乞命者或数十人或数百人;
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匐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
至于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更无论矣。
日晌午,杀掠愈甚,积尸愈多,耳所难闻,目不忍睹。’
直至五月初二满清才安官置吏,‘查焚尸薄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
前世,杨三生读南明史时,每逢此处都感到难以置信,几万满清士兵,其中还包含大部分的汉人降卒。
居然能屠杀八十余万的扬州百姓,并且这些百姓全都不敢反抗,明知是必死之局也只会哀嚎啼哭,磕头求饶。
当然,史书中记载被屠杀人数也许会夸大其词,但是,就算没有八十万百姓,四五十万应该还是有的。
对于史可法本人,此人一生只有两点值得肯定:其一是他居官廉洁勤慎,其二是在最后关头宁死不屈,不似那洪承畴,位居高位却投降满清,并且还指挥满清大军挥师南下灭明。
不过,史可法的政治生涯可谓是错误连连。
据史载,在左良玉部东下、清军南侵的紧急情况下,史可法惊慌失措,胸中漫无主见,曾经一日之内三次发出令箭。
令驻扎在高邮的明军诸将直呼“阁部方寸乱矣,岂有千里之程,如许之饷,而一日三调乎!”
死后的史可法名留青史,被视为抗清复明的英雄的原因无非是其官位大,誓死不降。
殊不知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其在军国重务上的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史可法死后,至闰六月二十四日,投降满清的南明总兵多达二十三员、副将四十七员,马步兵共计二十三万八千三百人。
仅仅只是在江北投降满清的南明士兵数量就超过了多铎、阿济格两路兵力的总和。
更何况还有左良玉之子左梦庚率领麾下十五元员总兵全军降清,黄得功部将田雄、马得功叛变投降。
弘光朝廷五大藩镇望风而降,并不是兵将不堪一击,而是他们凭借着“定策”等原因形成尾大不掉的集团割据实力,只有挟制朝廷之心,全无报国之心。
由此可见,自崇祯死后,所有的武将都开始拥兵自重,只为自己的荣华富贵所操心,全然没有民族大义之心。
……………………
安排好笨港应对郑家兄弟的策略,杨三生在前往扬州的航行当中,不免回忆起前世在史书中所阅读的内容。
“这就是人性吗?”
想到这里,杨三生喃喃低语道。
明末清初的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注意“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