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我们延续了原本的设计思路,但充分借鉴了日产技术。”
王志微微弓着身子,用铅笔在图纸上比划着几处特别的位置。
学过工程制图的读者都知道,手工绘图是一项特别要紧的基础。
不会作图的,基本上到不了设计处,更进不了设计项目组的大门。
你看后世cad、pre这种电脑软件画出来的图纸标准。
但在这个时候,手工绘图的标准一点都不差电脑软件。
发动机设计图纸展现出来的是剖视图,也就是一半一半。
讲什么技术,讲什么先进,李学武能听懂大部分,因为他真学了。
身后书架上有彭晓力为他找来的汽车工程相关书籍,还有国外的书。
不仅仅是汽车工程,红星厂很多业务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他都学,就算是大部头他也会坚持啃下来。
这还不包括他要啃的那些组织理论书籍,所以上班时间不都是用来处理文件和公务的,还包括了学习。
当然了,这并不是在假公济私,干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领导要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包括了业务和组织。
不懂业务和组织,还想领导群众干工作?痴人说梦了不是。
就像现在,车辆研究所的工程师来给他汇报工作,他要是听不懂,问不出来,那他在这个位置上还有啥用?
老李当然是听不懂的,但他够鸡贼,只要确定李学武能听得懂就行。
因为他自信能控制住李学武,李学武懂了,就等于他懂了。
有李学武把关各项业务,他便可以高枕无忧。
杨骏便看出了这一点,对李学武的看法愈加的深刻。
-----------------
“缸体材料和加工工艺是我们这一次研发二代发动机最大的进步。”
王志看了一眼杨骏,迟疑着隐晦地提到了奉城一机厂的数控加工中心。
正因为有了这种大杀器,红星厂的设计团队才有信心推出二代发动机。
你说数控车床有多金贵,金贵的不是车床,而是其具有的精度。
据说啊,当初霍先生搞进来一台,怕没有人会用,特别“请”了一位“三哥”工程师当老师。
当然了,这都是传言,不足为道。
但对于数控车床的看重是真的。
“动力方面能提升多少?”李学武敲了敲发动机图纸问道:“油耗能减少多少?生产环节会不会产生更多成本?”
“还有,”他指了图纸上的几处细节问道:“这些零部件能够实现供应链采购吗?还是需要我们自产?”
“我们更倾向于自产。”
王志看了一眼总工夏中全,坦然地讲道:“为了保证发动机的设计精度,最好是交给……嗯,是这样。”
交给谁他没说,数控技术在红星厂内部属于保密项目,奉城那边只有技术小组和保密车间的技工知道。
京城这边是技术处和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和工程师们知道。
虽然知道的人很多,但关键性和重要性是不用强调的。
红星厂保卫组保密科不是吃素的,查到了真要动手的。
因为有杨骏在场,所以他含糊了一下,继续讲道:“不仅仅是发动机,二代底盘技术和传动技术。”
工程师配合地准备好了相关的图纸,王志点着上面解释道:“这些精密零部件最好都要执行这一生产标准,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设计指标。”
“相比较一代发动机,革新了设计思路,吸取了先进经验,使用了新的缸体材料和生产技术的二代发动机至少能提升百分之三十的动力,以及减少百分之二十五的燃油消耗……”
李学武手扶着额头,听着他的介绍,心里也在盘算着具体的数据。
你是不是觉得提升百分之三十的动力,减少百分之二十五的燃油消耗,这数据有点太过于夸张了?
二代比一代提升了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