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听的很认真。
他一直是个有原则,有韧性,接受批评,善于学习的人。
也正是因为他身上的这么多闪光点。
如今放眼望去的满朝文武,开国勋贵才都是铁杆太子党。
但朱标不会因此固步不前。
他很清楚。
如今的大明正面临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开国的勋贵都在慢慢老去,他父皇也在有意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朝堂,接替权柄。
不仅是为了权力的制衡。
也是在为他培养以后接班的班底。
而如今年轻一辈的杰出代表,就是他身边的这位小舅子。
智慧卓绝,品行端正,仪表堂堂,深不可测。
就是放眼整个朝堂,朱标也想不出有谁能够压他一头的。
所以,向常升学习。
无疑就成了他增长智慧最快的方式。
还能练习如何驱策臣子。
“可能讲的更细些?”
“这些都是我的一点心得,若一时无法领悟,那便之后碰上再说吧。”
常升也没法再细讲。
套用一句后世的话,那大概就是懂的都懂。
“施政从来都是一门灵活变通与妥协的学问。”
“就拿精简奏书来说,我不赞同如陛下般订立奏书格式,限制奏报字数达成目的,不仅是过犹不及,容易被奸贼钻了窟窿。”
“同时也得考虑到,后世之君并不一定都如叔伯与姐夫般喜欢精简的,如果哪一任新君觉得精简的奏书有碍仰瞻,又一任新君中意浪漫词藻。”
“若将奏书的定制一改再改。”
“岂不是将朝廷威仪四个字丢在地上,任人踩踏?”
“同理。”
“奏书的排名也是如此。”
“如果那一天百官对奏书排名的热情消退,又该如何调整呢?”
朱标思虑片刻,提议到:“将那些奏书编撰,发往国子监,”
常升有些惊讶于朱标的反应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