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等我从村子里出来时 > 第20部分(第2页)

第20部分(第2页)

在弗洛伊德看来,生命的本质是本能,但他没有看到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的真正区别,把动物的生命本质推广到人的生命中,正像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应用到人类社会中一样,其结果是十分可怕的。按照弗洛伊德的逻辑,人类的文明必然会压抑人的本能,人只有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中人的本能才会尽情释放,从一个角度讲,这也暴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压迫,使人异化,另一方面,弗洛伊德也把人类的前途推向黑暗和混乱的境地。强调人的动物性本能,实际上使人本主义走上了极端之路,人的快乐廉价到与动物的快乐一模一样。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他们对生命本质的看法,都走的是非理性主义的路子。人确实是感性动物,但人只所以为人却由于能超越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也就是精神层面。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感性是人认识事物的第一步,理性却是人认识事物的成熟的标志。感性的冲动是不稳定的,多变的,理性的力量却是稳定的,长久的,当然理性的力量也以某种感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但理性的力量是深沉的,内心的,而感性的冲动是肤浅的,外表的。从感性的冲动上升到理性的力量,才是人的真正的精神力量。

生命的本质是精神。人的生命是高贵的,人的精神是纯洁的。人的意志有善恶之分,人的欲望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如果任由意志和欲望支配一个人的行为,人的精神必然是混乱的,杂多的。人的精神需要净化和上升,生命正因为有了精神才发现了生命的可贵。

第八章 生命 第三十五节 人的精神

鲁迅的《野草》是他生命哲学的表达,也是他精神的真实写照,《野草》是深刻的,是鲁迅解剖自己灵魂自己精神的结晶。下面我们看其中的一篇《墓碣文》: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

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陨颠。……

“……离开!……”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

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七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鲁迅不仅在解剖自己,更是在解剖人类,人的精神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起初怀着“狂热”的梦想遇到的是寒冷的社会,在理想的“天上”最后看到的是“深渊”,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后“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在欲望无从满足后变得绝望,“自啮其身”,“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经过长时的精神反思,“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终于在“无所希望中得救”,见到了他脸上的“微笑”。得救的是什么呢?是人的精神。人的精神是什么?既有广义上的精神又有狭义上的精神。广义上的精神是相对于物质而言的,非物质的东西都是精神,所以人的感觉、意识、意志、欲望等也属于精神的一部分。精神的元素是意识,意识是精神的细胞。感觉、本能和欲望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能力,但动物没有意识,完全按自然的法则和本能来行动;而人的感觉、本能和欲望因为人的意识而变得与动物的感觉、本能和欲望明显不同。狭义上的精神是超越了人的欲望和本能冲动后达到的一种境界,如前所说的自由、爱情、信仰和道德等。精神是人克服了人的自然本性后追求的一种更高尚更纯洁的东西。按照广义的精神,人的精神是复杂的。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好逸恶劳、趋利避害和求乐避苦,似乎人的精神与人的本性是矛盾的,人的本性是自然的,不需要外在的力量去规约,而人的精神却需要自律和克服人的自然本性,否则人的精神是很难发展的,如果只按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精神是很难净化和上升的。经过深刻的自我解剖,鲁迅拯救了自己,他说:“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动物的欲望是有限的,是很容易满足的,而人的欲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