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哪怕百年之后有藩国得势反攻中原,那不还是华夏自家换庄么?
肉,好歹是烂到锅里,总比便宜外人强吧?
其实,唐明皇在天宝年间就在大力推进安西、北庭的移民。长征健儿就是职业兵,拖家带口过去,过去就给一百亩地,组织起来搞屯垦,军饷还照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惜,没玩好,安史之乱了。
哪怕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在没有中原支援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了几十年。
郭昕公满城尽是白发兵,但骨头依然是硬的。
哪怕安西完全失陷,可是一旦吐蕃自乱阵脚,张义潮振臂一呼,河陇几乎一夜之间宛然而归。
这就是移民与文明的力量。这是从汉武帝开始,持续上千年的戍边,终于将文明了整个河西走廊和西域,所以,唐朝的统治才能如此根深蒂固。
可惜,赵宋太怂,丢人现眼。
所以,剧情到这里,统一中原已是大势所趋,以李老三的实力,也足以保障他对新政权的长期有效控制。
只要手里有兵,叫不叫皇帝很重要么?
只要手里有钱,做不做宰相很重要么?
又有兵又有钱,李三郎说话谁敢不听?
哦,只要他不犯众怒。
在西北,经过李承嗣、郑守义前后两位大帅实践,统治格局呼之欲出。李老三会逐步由中央接管河西走廊,郑家的势力则步步向西,去做安西王。在这期间,李老三会与郑老二各种既合作又斗争。
当然,去的可能是小郑,老郑会在枢密院看场子,跟李老三打擂台。
嗯,李老三会怎么收拾郑老二,可想而知的吧。
那必然是名义上让老郑做枢密使,这老小子做太上枢密使,枢密院,那不就是困住郑老二的笼子么?
这个布局已经很清楚了吧。
在东北,当然大侄子会去做渤海王。
海东盛国也好,室韦人也罢,早早晚晚都是碗里的菜。
要说大侄子有没有王者归来的一天?不好说,这个不好说。老东西们都死了,还是有机会的。甚至于,李老三年高后,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也不排除主动让这个大侄子回来的可能。
在西南,在东南,肯定也有的是人愿意去。
你问谁去?我觉着这就不重要了。
至于内部制度建设,那就是遇见问题解决问题。
可选的剧本也就那么几个,如果是十年前,我可能会再写一部分,但是现在这个年纪就没那个兴趣了。
因为,没有尽头。
从来没有完美的制度,遇见问题解决问题而已。
搞得好,进入下一关。
搞不好,推倒重头来。
英雄们都老啦,想来想去,就这样吧,甚至于搞个编年交代一下后续结果都觉着有点画蛇添足。
反正都是编故事。
那就这样吧。
有兴趣的朋友倒是可以接着写。
……
下面简单说几个问题,有关于故事的一点思考,也有对一些朋友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