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于人人都拥有一个基因模拟器,陆恒没有使用脑海里的系统进行模拟,而是在现实中,让科研人员亲自动手得出答案。
同时陆恒也把相关需求,发到了基因平台。
让夏国近400家长期购买陆恒研发的基因工具的实验室帮着进行研究。
有些实验室早就入不敷出,一些企业都想要放弃了。
陆恒发出订单,这些实验室顿时欣喜若狂,又可以多活一段时间。
这也算是陆恒在用自己的钱反哺夏国的生物产业。
科研经费也消耗了很多。
也许会花几十亿,上百亿,可相比起经验值消耗,陆恒觉得花钱更加划算。
经验值可无法通过花钱直接购买。
现实里花钱获得成果后,再通过成果获得影响力,这才能转化成经验值。
但可能是陆恒带给夏国人的震撼太多,经验值的获取难度越来越高了。
魏国豪在公司干了快一年,已经不再是普通科研狗,而是升级成为项目领头人。
他手底下招收了5名博士,3名在读研究生。
全都是名校毕业,有几人还在大实验室待过。
都是公司人力资源部通过猎头,或者主动投递过来的简历选出的人才。
原本魏国豪带领的团队正在研究转基因中药。
希望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多种中药融合在一种植物上,并且只需要搭配合适的营养元素,就能在室内培养出合格的中药。
进度还不错,已经小有成果。
不过老大召集大家做事,所有人还是放下手头工作投入新的研究当中。
陆恒也很少出现在大家面前,多数情况都是杨明和他们接触。
当然恒基生物的工作氛围很好,也不会经常开会,一周可能才需要开一次总结会议,对一些表现良好的项目组表彰,评级优良的团队会获得更多科研经费和奖金。
魏国豪很喜欢公司的文化和气氛。
比如他想做一个项目,首先是和自己带的团队开会研究,获得大多数人的赞同,大家投票决定。
团队内达成共识后,就写项目书,递交到杨明那里。
杨明审核,评估这个团队是否有能力完成这个项目。
不可能像是陆恒当初那样,拿着几个项目书说要制造星球那样大的生物,明显不可能的事,杨明会毫不犹豫拒绝,还会批评对方。
只要是正常项目,有机会实现,一般情况下杨明都会通过。
陆恒给杨明的权限很大,对旗下科研人员的项目也不怎么管,基因编辑工具研发出来后,有太多值得研究的东西了。
唯一限制杨明的估计就是季度科研预算。
恒基生物没有年度科研预算,因为每时每刻都有新东西被研究出来,这些东西很可能带来巨大利益。
赚了更多钱,又可能随时变动科研总经费。
所以都是根据季度来进行规划,这个季度账面上有1000亿,那就拿出200亿,当做这个季度的科研总预算,杨明来规划给那个项目组。
魏国豪的中药融合项目拿到的科研经费就是1亿夏元。
这包括了项目组全部开销,连团队成员的工资奖金都会计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