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鸿宇 > 第85章 世代努力与十年苦读(第2页)

第85章 世代努力与十年苦读(第2页)

“万疆之巨唐,终其一朝国祚两百八十二载,可叹!”

此前刘备的心态是看热闹,如今刘备是真真切切为这大唐惋惜。

毕竟不管怎么看,这唐说是汉的兄弟之朝也不为过。

尚武、宦官、外戚等等,到现在冗官都出来了,简直是亲兄弟啊,如何不可叹?

叹息完毕便是精准的判断:

“这世家门阀之祸,流毒何止百年?”

“这唐朝的世家门阀之观念,尤胜我汉!”

张飞大声嘲笑:

“兄长,毕竟人家祖上个个王侯将相,自是不能与黔首一般种田屠狗。”

“那不就只能大声吆喝卖女儿补贴家资?”

糜竺也赞同道:

“这以禁婚之名自贵,其行事颇类商贾手段,以名换财而已。”

“那这门第高在何处?”

庞统辛辣道:

“高在一群自命不凡的大姓子弟,竟是靠姊妹女儿换得锦衣玉食?”

“在外吸食百姓,在家吸食姊妹,在庙堂吸食君父,独肥己家?”

“彼辈行事,与江东鼠辈何异?”

张飞连连点头,只觉此刻生动见识到了学问的妙用。

庞军师学识渊博,骂人都别有一番风味。

那不知军师若是发起火来,与后世那“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孰强孰弱?

可惜孔明并没有满足张飞的好奇,他提笔将唐朝的几个入官手段写在了面前的纸张上,随后细细琢磨。

捉钱、察举等字被依次划掉,最终孔明一番斟酌在军功两字上画了个圈。

随后孔明抬头面露期待,他现在对于这科举的兴趣是愈来愈大了。

【众所周知,唐代科举并不糊名,并且当时打分并不标准化,主考官个人的喜恶能极大的左右科举成绩。

因此参加科举的大姓士子们很快便总结出来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投贽、行卷、温卷。

首先带着贵重礼物去拜访那些在京都圈里比较有话语权的权贵,努力和人家搭上线,这一步叫投贽。

敲开甲第朱门之后便是第二步:将自己此前的得意之作,或文赋或诗集编订成卷,如果是大姓在此之前还会拜访父辈请其润笔,将这样的问卷递给权贵以求留名赏识,这一步叫行卷。

在科举之前,行卷成功的人还会带着自己的文卷再次上门,增进巩固感情,并求推荐扬名,这一步叫温卷。

而在唐朝中后期,如果士子家里实在太有实力的话,还会将编好的文卷通过中间人呈递给礼部主司,这一步属于最高端的纳省卷。

而这三加一步,士族大姓几乎每一步都能轻松与寒门和白身拉开身位差距,因此最终科举如何也是已经可以预见的了。

《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留名的830名科举进士中,士族大姓合计589人,士族小姓合计109人,寒门白身者仅132人。

而这种比例分布当然并不均匀,将其中的几个皇帝执政时单拉出来对比:

武唐记载55名进士,其中士族占34位,寒门白身者21位。

唐宣宗记载132名进士,其中士族占128位,寒门白身4位。

初步看起来这个锅似乎需要让安禄山来背一下,但玄宗时是啥情况?有记载的进士三十人,士族占27人,寒素仅3人。

最具代表性的是玄宗时的天宝六年,此时安史之乱还没爆发,史册记载李隆基“欲广求天下之士”,下诏开科取士。

宰相李林甫进言,大规模开科定然会鱼龙混杂,恐有鱼目混珠之徒,而且卑贱之人以科举之名涌入京城不利于治安,建议郡县的官员在当地先来一轮海选,其中优秀者才能来京复试。

李林甫说的很合理,于是获得了全盘操办的权利,于是最终这场科举的结果是“布衣之士无有第者”,被士族全部包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