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庸之道原文 > 第11部分(第1页)

第11部分(第1页)

懿出战就很能体现他这一性格特点。?

一次,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因胆怯而不敢出战,就派使者去激怒他,派人送去一盒礼物和一封书信。司马懿接过盒子,打开一看,却是妇人的头饰和素衣,再看那封信,竟是取笑他身为大将,却和关在闺房里的妇人一样,躲着不敢迎战,没有一点大丈夫的气概。?

司马懿大怒,但他抑制住不肯发泄出来,却装出一副笑脸道:“诸葛亮竟把我看成妇人了!”说罢,吩咐把盒子收起来,重赏来人。?

接着,他又问来人道:“你们丞相平时饮食的情况怎样,忙不忙?”来人回道:“丞相每天理事都到深夜,凡是刑棍在二十以上的,一定要经他亲自办理。然而,一天的食物却吃不上几升。”司马懿对身边的部将说道:“诸葛亮确是忠心无私的,只是不肯信托别人,所以事无巨细,什么都要自己管,做个主帅怎么可以这样呢?况且他食少事烦,准是活不多久了!”?

使者回到蜀营,把司马懿接受衣服以及那番话都口报诸葛亮。诸葛亮听后,不觉叹了一口气说:“唉,司马懿可算懂得我了!”原来,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神思不宁,有时还吐血。?

此事发生不久,诸葛亮就因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无论是作为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其贤相楷模的定论似乎是千古不易的。作为道德人格,他确实有不可否认之处,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做得是否成功,却颇有值得商榷的余地。?

诸葛亮的确是累死的,他的品德是无可指责的。因为,治理国家的人除了要德行高尚以外,治国的艺术是极其重要的。?

谨小慎微的个性让诸葛亮没有成功,这也是他最大的性格弱点,不识大体,弃细务,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诸葛亮智慧无与伦比,如此尚不能成事,那平常之人又如何呢??

使智慧增值?

人类之所以被称为社会化的动物,那是因为人类可以用高度的智慧,共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

一个人的智慧是神奇的。智慧能改变自己,能改变他人,能改变万物,能改变天地,能使世界产生神妙的奇观,能使人类的文明、文化产生日新月异的进步。所有的历史文化,所有的伟大人物,无一不是智慧的产物,无一不是智慧的结晶。?

莫泊桑说:“智慧与天才是一种恒久运用的耐心。”?

谚语说:“智慧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智慧越用越多,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智慧不但越用越多,而且越用越明,越用越高。智慧是每个人的潜在本能。用之就有,不用就无;用之就巧,不用就拙。天才与智者,就是善于使用智慧,不使它荒废;愚蠢与笨拙的人,就是不好好利用智慧,而任它荒弃、埋没、与躯体玉石俱焚。?

人类充满了智慧,但是若不懂得利用它们,那么就失去了拥有它们的意义,有时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虹※桥※书※吧※。

第36节:聪明与糊涂相间(3)

智慧是一种相当微妙的品质,我们很难精确地对其进行定义,而且这种品质很难通过后天教育的方式进行培养。但是,对那些渴望迅捷地在这个世界上成就一番事业,并取得成功的人来说,这种品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在做事时,某些人能够纯熟地掌握机智这一精致微妙的技巧,他们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说任何自己想说的话,却从来不必担心会因此而得罪或冒犯某些人。他们显然并没有刻意地约束自己,可以毫无顾虑地畅所欲言。然而,同样的意思如果经由其他人说出来,却很可能会极端地冒犯他人,并因此掀起轩然大波。?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拘束”都不是好的现象。身体上的拘束固然不好,心理上的拘束更不应该。因为心理上一旦有了拘束,思考就迟钝起来,不可能产生好的构想。?

人类对于任何事情的见解,都是形形色色、见仁见智的。某一个正确的见解未必始终正确,必须顺应“时”与“地”而改变自己的见解。心理上要是有所拘束,就会丧失这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因此,过于固执而不知变通,无异作茧自缚而动弹不得。在这种情况之下,还有什么发展可言呢?万事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今天的情况与昨天的情况已经不同,因此一定要有新的见解。?

总之,我们要避免陷于拘泥,对事物要以舒畅的心情机智地观察和思考。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局限在自定的一条思想胡同中而走不出来。或许你接受过高深的教育,或许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受到过最尖端的训练,或许你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是一个真正的天才,然而,你仍然可能在这个世界上郁郁不得志或是难展宏图。但是,一旦你能够在原有才干的基础上增加智慧这种品质,并与才干结合起来,你将惊奇地发现前途是多么的坦荡光明,而你在发展自己的事业时又是多么的得心应手。?

智慧在人们的心中,就如同太阳照耀在天地问,永远光明,永远存在。生命有衰老死亡,智慧却永恒存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智慧的积累,越积越多,越积越明。学问增长智慧,经验增长智慧,常识增长智慧。所以一方面要事事用心,一方面要事事学习。有人说:“智者因为常常用心而智,愚者因为不肯用心而愚。所以人生而智时,不得矜于智而忽略了用心;生而愚时,不得拘于愚而怠慢了用心。”又说:“学习于书本的人,因书而智慧;学习于实践的人,因实践而智慧;求教于人的人,因他人的教导而智慧;学习于外物的人,因外物而智慧。无所不学,则无所不智。”?

有时糊涂才是聪明?

人生是个万花筒,人们在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莫测。但是,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做人的艺术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聪明的表现,人贵在能集智与愚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处且糊涂。孔子论人,以知、仁为别,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为: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迂,有似于山,故乐山。聪明之区别糊涂,大抵如此。?

“难得糊涂”是糊涂学集大成者郑板桥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将此体系晋升为:“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做人过于聪明,无非想占点小便宜;遇事装糊涂,只不过吃点小亏。但“吃亏是福不是祸”,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饶人不是痴,过后得便宜”,歪打正着,“吃小亏占大便宜”。有些人只想处处占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总是“斤斤计较”,到后来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郑板桥说过:“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真是算尽自家耳!”世上最可悲悯的人,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正是古人所谓“贼是小人,智是君子”,是那些具有君子的智力却持小人之贼心的人,他们最大的敌人即是他们自身。做人与其聪明狡诈,倒不如糊里糊涂却敦厚。?

虹桥门户网。

第37节:聪明与糊涂相间(4)

郑板桥以个性“落拓不羁”闻于史,心地却十分善良。他曾给其堂弟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为美,未尝不啧啧称道。囊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以仁者爱人之心处世,必不肯事事与人过于认真,因而“难得糊涂”确实是郑板桥襟怀坦荡无私的真实写照,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毫无原则稀里糊涂之人。糊涂难,难在于人私心太重,自我一热,陡觉得世界太小,眼前只有名利,不免去斤斤计较。《列子》中有齐人攫金的故事,齐人被抓住时官吏问他:“市场上这么多人,你怎敢抢金子?”齐人坦言陈辞:“拿金子时,看不见人,只看见金子。”可见,人性确有这种弱点,一旦迷恋私利,心中便别无他物,惟利是图,用现代人的话说:掉进钱眼里去了!?

人空手来到世间,也必然空手而去,但是,有的人财迷心窍,将发财视为人生的理想和生活的动力,要知道,财富能够使人幸福,也能够给人带来灾祸。“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生悲剧令人警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