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郭广昌涉嫌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哲学讨论所有的重要问题和观念,而不是在生产关于那些问题和观念的知识。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等专门负责生产知识,哲学家也可以参与生产各种知识,如果他是一位全能的天才的话。但是哲学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种知识“艺术地”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具有生态和谐水平的观念体系,这样人们就能够更加和谐地、充分地思考各种问题了。

简言之,哲学想创造的是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郭广昌给复星濡染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力,而不是如何炼钢、如何制药。

哲学考虑的是由各种观念构成的思想画面如何才能够使思想的能力和魅力最大化。一个观念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比别的观念更加错误,它只是有可能被放在不恰当的思想位置上而破坏了思想画面的效果,就像是一步臭棋。某个观念落在什么位置上,就像某个棋子下在什么位置上一样。如果经济学家没有意见的话,我就想说,哲学是思想的博弈论。

哲学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别经验。胡塞尔说他追求哲学的纯粹结果就像他小时候磨小刀,总是唯恐不够锋利,于是磨呀磨,有一天突然发现小刀磨没了。

第32节: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4)

维特根斯坦说他父亲是个生意人,而他的哲学也无非是想把能够算清楚的事情像算账一样一笔一笔地算清楚。

郭广昌经常做一个实验,他会随便在什么地方(如在路口),看着随便发生的一切事情,如行人、汽车、堵塞、违规、罚款等。替所有事情着想,同时反对自己一贯的立场,慢慢地就会“心神错乱”地发现,所有事情的道理是如此互相矛盾并且自相矛盾,而又都非常合理。他觉得,这就是哲学要追寻的“真实”。

出鞘:无形更胜有形

进入复旦大学哲学系以后,以前认识的很多人都问郭广昌,你学哲学到底干什么用?郭广昌也在反思,哲学的用处是什么?吃穿住行好像都不可以,也不能帮助你增长工资,无法叫你存活于世界上。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研究哲学呢?

哲学与其说是一种职业,不如说是一种爱好,一种终生的像鸦片般上瘾的爱好。学习哲学,其实是学习人生,学习一种态度。哲学的作用就是打开你的视野,开放你的心灵,使你在迷茫中追寻真理的曙光。因此,哲学带给人类的往往是痛苦和迷惑、不解和抑郁。世间万物追寻等价交换原则,追求智慧和真理必定要越过无比艰辛的无人理解的孤独的荆棘路。前人尸骨未寒,后人已经开始披荆斩棘。

郭广昌觉得,身边的人问他“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他:孔子为什么伟大,孔子的人生哲学有什么亘古永恒的精神内核,影响了华夏几千年而未曾中断。这就是哲学的无形力量。

孔子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经济、政治、社会正在发生激烈变迁,导致华夏上古以来流传有序的宗教、文物、典章、制度即文化传统,在社会动乱和战乱中,面临崩溃和毁灭。而孔子则自觉和自发地承担起挽救这一伟大文化传统的使命。

商周时代,学术本来是国家及贵族的专利。但是经历东周的变乱、春秋的战乱、官学废弛、典章毁坏、图书流散,孔子自觉地担当起挽救学术传统的工作,这就是他的“克己复礼”。他一生的主要活动,都是教诲门徒。对弟子的选择,他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所谓“类”,既是指种族、氏族、族姓,也是指阶级、等级。这在当时那种贵族垄断一切社会文化资源的时代,是个非常伟大的创举。

郭广昌对孔子的理解跨越了普通人对儒家“封建、守旧”的印象,他结合了历史、社会实践,还原了一个真实、自由的文化伟人形象。在这件事上,马克思著作中注重考量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唯物主义史观决定了他的方法论运用,长久以来积累的哲学方法论开始在他的理论系统中发挥作用。

第33节: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5)

他进一步读懂了孔子与历史上许多博学的学问家共通的地方——苦学。正是这种学术传统使得儒家哲学在无形中渗入了华夏文化的经脉之中,源源不断地流传了下去。哲学以无形的体例胜过了许多有形的科技,作为精神食粮,抚育了无数处于黑暗中的灵魂,激励他们在希望中生生不息。

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书五经”,这些书在孔子的时代,其意义已经晦暗不明。孔子为读通它们不羞上问(如问天道于老子),也不耻下问。他的苦学使他自我修养成为当时列国中最博学的人。

郭广昌对孔子和儒家的研究使他变得更加平和,也更加明智。在大学里,他变得愈发活跃起来,参与各种社团,积极组织学生活动,而在和人打交道的时候,尤其注意“仁义”和“知耻”。

“仁”字的字形是“二”与“人”的合文。通过查阅大量哲学典籍,郭广昌领悟到了“仁”字的字源。其实,“仁”就是怀孕之“妊”的会意字,所以其字记做“二人”。母子二人相连为“仁”,母子之情亦为“仁”,所以“仁”的引申义就是爱心。

“耻,羞也。”在儒家的人格体系中,耻是另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所谓“知耻近乎勇”,耻就是自尊。

在郭广昌看来,哲学体系遭到部分破坏之后必然会出现价值沦丧。当今社会上,许多人唯利是图、不讲道义,正是因为传统哲学被一概否定了,维系社会千百年的精华成分也一并丢失了。从这个意义来说,哲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存是不可或缺的,其根本作用是科技进步所无从解决的。

认识到这一点,郭广昌对哲学的热爱更加坚定了。在日后从商的过程中,他始终恪守自己的人生信条,讲仁义、重尊严,时刻将自己和民族、社会联系起来看问题。博大的胸怀和多元的知识架构让他在商场上充满了大智慧、大眼界。

第二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古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精神境界。然而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这句话或许应该改一改。“实践出真知”,读书固然重要,但一味读书,而不去实地体验书中所言,最终会落个“纸上谈兵”的结局。

在复旦,各种学生组织激荡着郭广昌积极向上的心态。在社团里锻炼起来的组织能力让郭广昌在暑期成功地进行了两次“理想之旅”,第一次是小试牛刀,一个人沿着大运河北上,实现了由来已久的行路梦;第二次他组织了十几个同学,沿着海岸线南下,对沿途城市的经济概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对于一生的旅途而言,这两次“行万里路”使郭广昌的眼光更开阔,也让他的风云之梦更澎湃。

第34节: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6)

历史的足迹:从大运河到北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