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薛礼的部署完成,所有人都兴奋地握紧了拳头。对于决战的胜利他们没有任何担心,现在就看突厥人的决心了,是死磕还是掉头逃跑?不过南北两个方向都部署了三万轻骑兵,突厥人想跑也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而且能够跑掉的也只有青壮没有妇女没有战马和牛羊,将来突厥人可能成为人人可以欺负的游牧小部落。
一夜无话,突厥人的王庭也非常安静,并没有大规模的调动。随着太阳升起,苍凉的号角从西面传来。
协力可汗在昨晚正式传位于巴答忽勒,所有活着的突厥人已经全民皆兵。巴答忽勒将八万青壮布置在西面。五万老弱布置在南面。北面还部署了三万精锐这也是突厥人唯一打算在决战不利的是有有可能选择逃离的方向。而剩下的妇孺则发放了兵器守在王庭内,一旦防线被突破这些人能不能拖延一下敌人就要看运气了。
听着西面轰隆隆的马蹄声,巴答忽勒生平第一次坐在马背上发抖。即便是五六岁被族人抱上马背的时候他都没有害怕过。但今日他真的没有取胜的信心。现在就看正面能不能挡住敌人,如果能够坚持一两天再和谈或许能够突厥留下一线生机。大不了突厥人集体往西迁徙千里。
轰隆隆……奔驰的是敌人,突厥人在王庭西面摆开并没有如以往那样同样冲锋,原因很简单,无数次与燕军在草原野战的经验告诉突厥人同样的冲锋己方的轻骑兵一触即溃。与其u段溃败还不如依靠帐篷、栅栏等延缓敌人的速度,然后利用对地形的熟悉优势一对一与敌人缠斗。
二十多万人骑兵的大决战,场面确实壮观,一面是士气如虹的燕军,一面却是坐以待毙的突厥人。
战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烈,燕军的正面进攻分为三层,第一波是吕奉等四大猛将率领各自麾下在将近五六里的南北方向上铺开。在四员猛将的加成下重骑兵势如破竹。第二层是周勃率领的拦截队伍,他将重骑兵拉开横向达到五六里缓缓地朝着突厥王庭推进,目的就是防止第一波猛攻之下的漏网之鱼。而主帅薛礼在最后放将队伍分成了三个万人方阵,随时准备支援西北南三个方向。
燕军依然是常用的战术,无论多么大的优势都是三百步开始弓箭抛射,四五轮之后双方狠狠地撞击在一起,在成功阻挡敌人并且击杀前排的突厥人之后部分重骑兵开始突进,然后扔手雷开路。
嗖嗖嗖……叮叮当当……轰隆隆……双方交战的声音此起彼伏。巴答忽勒端坐在马背上看了一眼身后的王庭和数以万计的老幼妇孺,弯刀向前,七八万突厥轻骑兵铺满了整个空旷的草原。没有严密的方阵,只有七八万人的个人奔袭。他们想发挥突厥人的及动力采取群狼战术,在单兵战力超强的燕军重骑兵面前这是他们唯一取胜的机会。
七八万人就像洪水一样将南北一字排开的四个方阵淹没,许多突厥骑兵深入两个方阵之间的间隙希望能击杀敌人的弓箭手扰乱敌人方阵。然而他们想错了,因为所有的人都是重骑兵又都是弓箭手。远中近分别采取不同的攻击方式。
蔓延上来的洪水慢慢地被被黑石挡住然后压迫往后退。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回头潮将突厥人自己席卷其中。
吕奉等人一马当先不断收割着突厥人的生命,而他们身后的重骑兵则轮番上前,始终保持着三种打击方式,将草原上的突厥人一个个斩杀,然后方阵持续前进。整个重骑兵就像一把锋利的锯条来回在突厥骑兵中切割。
王庭附近风和日丽,但草地上却血流成河,成片成片的突厥人和他们的战马倒下。被重骑兵吞噬然后甩在身后。
与此同时,王庭的西南和正南方向战斗也开始了。和精锐的突厥骑兵相比,在这里拦截敌人的都是一些年过五荀的老者,他们原本想的是凭借自己的马术弥补体力上的差距。然而燕军根本不管他们是多大,上来先是密集的箭矢清场,然后手雷轰隆隆地开道。这些孱弱的老者弓箭伤害不到敌人的战马,即便到了跟前弯刀也无法对敌人造成任何伤害。一面倒的屠戮让丁山和韩鹏等人有点于心不忍。不过所有人都明白这是灭国之战,只要还有战力的对己方军队都是威胁。
五万对三万,尽管占据了人数的优势,还有地利优势,但局面却依然是一面倒仅仅坚持了半个时辰。西南和正南方的突厥人就崩溃了,他们一部分下马投降一部分逃回了王庭,剩下的全部成为了燕军的刀下亡魂。
丁山负责打扫战场看管俘虏,韩鹏则带着人冲进王庭开始了杀人放火。留在王庭的基本上是毫无战力妇孺,无论他们多么努力十几个人一起围攻燕军也无法阻挡。仅仅用了半个时辰整个王庭成为一片火海。正在西面和被方面迎战的途居儿呢回头看到熊熊大火新生绝望。
最辛苦的要算高修和田凯。因为他们的队伍比较分散,也是距离战场最远的,就像拖着一张巨大的鱼网在大海上前进一样。等到前进了大约十几里才发现突厥人真的准备逃跑,几十里的草原上全是突厥人。好在高修和田凯带的全是轻骑兵,凭借弓箭的射程优势将队伍不断横向拉开,就像在草原上张网一样,将绝大部分突厥人都斩杀当场。三万布置在北面的突厥骑兵大部分被斩杀,少部分吊装放朝着西方而去,也有一部分回到了主战场。然后高修和田凯率领队伍一步步逼近王庭。
两个时辰后,十几万燕军终于将王庭四面困住,王庭中央也已经燃起熊熊大火。巴答忽勒的后路彻底被切断。
协力可汗躺在病床上,身边的护卫都被他全部遣散,他要去见长生天了,希望巴答忽勒能够带着突厥人寻找到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