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辛函说自己是鹤州来的,并非随便从昭王的封地里选了一个城市。
主要是因为,在昭王的三个封地荒城、北疆、鹤州之中,鹤州离这里最近,民俗文化也跟另外两个超级北方的城池有些差异。
可以说是在新政颁布之后,最有意愿、也最容易迁徙的地区。
这不也给自己以后的落实,降低点难度嘛。
颜辛函和颜富两个人,在茶楼里泡了一天。从上午的古典乐曲演奏,到下午的评书、时事政治,颜辛函觉得她整个人都升华了。
“100文,经受了一整天的文化熏陶,还算挺值的。”
之所以上午就在那,是因为颜辛函是去听音乐的。颜富则是去听其他人聊天的,好多珍贵的小道消息就是从人们的交谈里传出来的。
“时候不早了,该回山脚村了,今天要开始收野菜了。”颜辛函让颜富自行活动,搞点晚上捉鱼需要的材料。
反正他那里有点银子,要啥直接买。还把装鱼的木桶也一并给了他。
颜辛函则是跑到木匠铺,又买了辆板车,带着颜阿一、颜阿二一起回了山脚村。
。。。。。。
“来了来了,终于来了。”
远远地,颜辛函就看到山脚村村口人头攒动,村长站在中间维持着秩序。
走近了便看到,上百号村民,全都背着背篓,拿着竹筐,在这里翘首以盼。看到颜辛函都兴奋地叽叽喳喳。
村长跟颜辛函打了个招呼,然后询问道,“这两位是?”
村长问的是颜辛函身后,跟着的颜阿一、颜阿二,两人各拉了一个板车。
“这是我堂叔的伙计,跟着我来拉野菜的。”
村长心下了然。
颜辛函看着乱哄哄的村民,一时有些头大。
“赵大春,张富贵,你们俩出来,帮着称斤数。其他人排好队,早点卖了野菜,早点拿到钱。”村长主动出来维持秩序。
颜辛函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
两个中年人被村长点了名,站出来摆弄一旁的秤,那是他们村里每年秋收称粮食用的。
村民们听见村长发话,立马排成了两队。这流程跟他们秋收缴税的时候一样,所以他们再清楚不过了。
颜辛函提前和他们说好,整5斤的就收,余下的三两斤还让村民们拿回去。虽然不多,晚上好歹还能加个菜。
“53斤,收50斤,10个铜板。”
“42斤,收40斤,8个铜板。”
“66斤,收65斤,13个铜板。”
。。。。。。
一切都在有序进行,就连颜辛函都不得不佩服,首先是村长的组织能力实在太强,村民们不急不慌不急不插队,规规矩矩的按部就班来。
其次是村长找这俩人手脚麻利,动作熟练,一气呵成。最慢的反倒是颜辛函这个数钱给钱的。
不过她却得到了村民们最多的礼遇。
“哎,谢谢小菩萨。”
“你就是活神仙。”
“你这丫头不光长得好,心肠也好。”
“我代我们全家人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