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玲对老家的小吃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1个合格的吃货,哪里有好吃的就去哪里吃。
才不像方朝,和谁熟去谁家吃。
1个镇就这么点大,这家是谁谁的亲戚,那家是谁谁的亲戚,红朝说的没错,现在镇上全是早餐店,味道全都差不多。
她肯定要吃最好吃的那家。
裕玲指着街上其中1家店,“方朝,我要吃那家!”
“我们都到人家店门口了,就不去那家吃了吧?”
中山公园门口这家店一直开到未来,是40多年的老店,可是裕玲不爱吃,这家做的也忒咸了。
“就去那家,我看那家的老板比较帅,吃那家!”
方朝和裕繁是头1回听到这样的回答。
裕繁涨红了脸,“你小小年纪知道什么帅不帅的!就吃这家了!”
说着往店里走:“老板,要2碗面,和1碗三及第汤!”
裕玲知道她爸要发脾气了,不想再惹怒她爸,赶紧改口:“老板,是3碗面和3碗三及第汤,不要那么咸哈,少放点盐,这儿靠江不靠海呢!”
老板正在忙着呢,听到裕玲的话应了声又愣了一下,这客人面生啊,怎么知道他家面的咸淡啊?
店里人多,裕玲把糖包分给了方朝和裕繁,边吃边等。
腌面是传统的手工面,放入炸香的蒜头碎、葱花、猪油,淋上秘制的调料以及鱼露制作而成。
因为码头行运船,清末时就有了靠海的d市鱼露流通,腌面要是没有鱼露,就不是正宗的家乡风味。
不过,因民国时期就已经从国外流入了打面机,许多舍得花钱的商家,就会用打面机省下制作面条的时间,不过大部分的商家为了节约成本,还是选择自己手工打面。
方朝选的这家,就是传统的手工面。
裕玲觉得吃着一般,还不如自己做的味道好。
爷爷去世前那段时间是她陪在身边的,爷爷什么都吃不多,行走不便也不能出门。
她知道爷爷在老家,每天早上都会去街上吃碗腌面,于是自己买了材料回来试着做,本来才吃几口米汤的爷爷,硬是吃了小半碗面,说是味道好。
她便想着法子,每天做不同爷爷爱吃的东西给他吃,就为了让爷爷能有胃口再多吃点,才有体力和病魔抗争。
想到这儿,她又喊:“老板!要多1份腌面!”
裕繁拉住了她,“你疯了啊,叫那么多吃的完吗?1碗汤0。3块钱,1份面要0。12块钱,我们这里都吃了多少钱了,你还买多1份面!?”
“又不是天天吃,方朝喜欢,再买1份。”
裕繁没有见过那么能花钱的人,把他气得不行。
再有钱也要学会节俭些过日子啊,又不是吃完这顿没下顿了。
方朝也板起脸,严肃道:“不能再买了,我们都吃饱了。钱多烧你啊?自己的钱放好了,街上小偷小摸的人多的是,出来要谨慎点,别做那么打眼的事!(显眼的意思。)”
她爸和她爷爷一起说教,裕玲只能投降。
爷仨个吃饱,把车推到中山公园对面的电影院后面空地锁好,步行去下河街码头。
其实裕玲瞄了几眼,就知道街上大概的情况了。
卖竹编制品、自制布鞋、味酵粄、企炉饼、衣服布料、碗筷厨具、日常用品的居多;也有卖、鸡、鸭、鹅、猫、兔、鱼的,多数都是些大家日常所需的用品;饮食类的不多,有家卖鱼散粉的店还卖些煎炸的食品,例如丸子、麻团、油条、南瓜饼之类的。
看完她就知道自己要往哪个方面做她的发财大业了,不过因为看到她爸对出街逛圩,很是开心雀跃,不忍心说可以回家了。
于是跟着方朝和裕繁继续前行。
渡口镇江边有不少码头,下河街的红星码头算是最大的最繁华的,每天有几百艘船只停在这儿,不远处的水泥厂的水泥,就是在红星码头上货运往d市,3省的人下南洋的第一站就是在红星码头等船只。
走着走着,裕繁道:“怎么这家店在搬东西走啊?”
下河街一条街都是商铺,人潮汹涌,一眼望过去,关闭了一家店也察觉不出来。
裕玲看了眼她爸指的方向,码头旁边的那家商铺贴了红纸告示,表示店铺结业,有几个工人在里头收拾店铺的东西,正在整理打包。
好家伙,这是瞌睡了送枕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