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以生死的尺度来认识人生,殊途同归的结局令所有的人生理论和人间声色无意义,当死亡与精神相关联,人生才获取一条诗意的永生的途径。
人生有趣的是乘兴而来,乘兴而返,而非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百折不挠的气概能坚持多久?热情能持多久?毅力能持多久?如果到80岁还对最初的理想兴会盎然,这是多么淋漓尽致的人生!所以,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如果不在激进的理想中死亡,不在温和的理想中遁世,就在务实的理想中平凡生存并寻求转机。
人无理想太可怕,人到一定年纪后,还在现实中做激进的理想主义,动辄谴责和不满,做“为理想殉身的圣徒”,又容易被人视作可笑,对信仰的疯狂热衷,对真相的固执确认,对庸俗的嫉恶如仇,这一切人性的可贵的光芒,反被讥笑为古希腊的犬儒主义。温和的理想主义,总以“保留意见”的态度出现,未免太过沉闷,而生命的本身,是造物的奇迹,血液没有澎湃,总是荒废。如果选择了继续在人群中活下去,务实,是延续的前提,内心还持有一点理想,便不至精神堕落。
小说之所以获得共鸣,最大的原因,还是唤醒了一部分人内心深处曾活跃过的理想。之所以有人读到夜深泪流满面,是因为,随着涉世的深入,人生的变数,生存的需要,一部分理想,已无可奈何地远逝。成年人因文字而哭泣,大多时候是对自己过往的祭奠,未能成就的理想渐变为令人心痛的悬念。
周国平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对于没有灵魂的东西,理想毫无用处。”
很多人会说“我没什么理想”,但谁也不会承认自己没有灵魂。我们毕竟不想在实利面前灵魂出窍,还想在告别世间的一刻,留有精神的美好幻境,供后代子孙怀想。每一个灵魂,皆有各自的愿望,升华一点,就是理想。我们应对一切持有理想的人表示敬意,不管是激进的,还是温和的,还是务实的。我们的内心,也定定不能缺失,对社会的,对自身的,理想追求。
后话。小说《我已经来过》在第二稿中更名为《殇》,在《殇》中田君未活了下来。朋友说,应该让他活下来,生活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我想也是。平凡生活中,如果缺少一颗造就英雄的子弹,有耐心的活着,更接近真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光影之清谭 质疑“平民教育”
2007年10月23日,“平民校长”姚止平因公殉职。江苏南通电视台等媒体连日报道,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重要版面相继刊登悼念文章,哀思如潮。捧读事迹材料,感动于姚校长兢兢业业的实干、舍己利人的廉洁、不拘一格的用才,却又觉得某些宣传欠妥。
如《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文的首章:
京城走出的“平民校长”——
姚止平1955年出生在中南海一个高干家庭里,父亲在中央办公厅任职,在中南海有一大套居室,……母亲告诉他,小时候出门经常看到国家领导人……他母亲也是一个高级干部……
文章开篇充斥了乏味、隐含对地位权势狂热崇拜的高官描述。
赞扬英雄的文字,不只是由英雄的本身决定,也由写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气质决定。写作者的高度不能裁定英雄的高度,却左右了读者的感觉。在作者看来,“中南海的一大套居室”,更能衬托姚止平热爱农村教育的朴素情怀。姚校长本人,也许从没有过对权势地位的歆羡和留恋,他放弃,也就不是一种牺牲。作为一个超越了现实利禄、对农村教育怀抱宏志、对当地乡亲怀有深情的校长,如此这般如数家珍地摆列他的家史,可是他所乐意的?甚至,依据姚校长平时的言行推断,在他的精神世界,将他放在英雄的位置,也非他的人生所求。
国人有一个自明的事实,那就是许多优秀的人物生前基本无闻于世,或有一定声誉却未必能提到“英雄”的高度。人物宣传,历来更愿意将赞美倾向于再也看不见的那部分人。所以,英雄的名字,在他够响亮的时候,大多同时刻入了墓志铭。在英雄离世之后再造英雄,还有一个方便,那就是,不管这个英雄愿意不愿意,可以自由地按照“全而大而美”的规律,自由地去述说一个英雄。
另有一个不妥,现在我们该不该提“平民教育”?
“平民”一词,依据它的古史和在新时代的发展,可给它找两个反义词,一是“贵族”,一是“精英”。按此比照,姚止平是“平民校长”,同时,就应存在“精英校长”或“贵族校长”。如以“精英校长”推断,姚校长既然已定位在“平民校长”,他就不是“精英校长”。把一所农村普高办到全国有名,他不是精英,那谁是精英?这里似乎有偷换词语限制对象之嫌,应该这样解释,“平民校长”是指关注平民教育的校长,并非限制“校长”为“平民”,如此,又有一问,什么是“平民教育”?什么是“精英教育”?
《汉典》解释,“平民”本谓平善之人。后泛指普通老百姓。《书&;#8226;吕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之“平民”,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
从“平民”的本义言,“平民”与“精英”是交叉的,不管是平民,还是精英,都有平善之人。从“平民”的泛义来讲,“平民”即平凡大众,即普通老百姓,即大多数人,“精英”即精华,英杰,即出类拔萃之人,即少部分人。
从“平民”与“精英”的现实涵义出发,所谓“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就经不得推敲,平民教育关注的是家庭收入低微的那部分人,精英教育关注的是中国目前的高薪阶层或拥有更多财富的人,如果“平民教育”是指“为平民服务”的教育,那“精英教育”理应就是“为精英服务”的教育,这样一说,中国的有钱人都是“精英”,此界定显然会引发很多人的笑肌。换一个方式推断,“精英教育”是“培养精英”的教育,作为一组结构相同的偏正词,“平民教育”就是“培养平民”的教育了,此一说,估计从中央到地方,无人同意。姚校长的追求是将文化成绩基础薄的学生群体打造成“省十强”,显然他在培养精英,甚至想将精英普及化。那,“平民教育”到底作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