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强调士人作为一个特殊阶层的修身精神。
不过,“士尚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对士人的要求,给人的感觉,好像士人的
“专业”就是“尚志”而施行仁义,失去了这一点,士人也就不成其为士人了一样。
由此影响到后世的读书人一直把“尚志”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把“仁”、“义”作
为最基本 的道德品质。而“尚志”一词,也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成为人们所
熟知的一个词语,甚至为很多人的名字所采用。
下一篇(道德两难怎么办)
尽心上
道德两难怎么办
【原文】
桃应①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展②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沂然③,乐而
忘天下。”
【注释】
①桃应:孟子的学生。②敝屣(XT):破鞋子。(3)訢(xin):同 “欣”。
【译文】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 人,那怎么办?
”
孟子说:“把他逮起来就是了。”
桃应问:“难道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得像抛弃
破鞋子一样。他偷偷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曾经做
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读解】
这是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就像我们今天有人问:“母亲和妻子同时掉进水里
,你先救哪一个?”或者问:“妻子难产,母亲和 孩子只能保住一个,你保哪一个
?”
一方面,“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父犯法也应与庶民同罪。所以孟子回
答说:“执之而已矣。”
但另一方面。眼看父亲出事而坐视不救,又不符合孝道。对一般人来说,这个
道德难题叫做“忠孝不能两全”,对舜来说,这个道德难题叫做“公(或法)孝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