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帕特里奇一厢情愿的想法,而是有历史与现实根据的。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就没有哪个朝代从南往北打胜过。从现实来看,北上进军要跨越长江、淮河、黄河等多条险峻河流,或者绕道关中地区,不管走哪条线路,都不会非常顺利。
从北往南打。则要方便得多。
在东北取胜后,只要突破山海关就能进军北京,只有一道天险。
事实上。这也正是帕特里奇订下的整体战略。在南面大,主要就是扶持台湾政权,让台湾当局成为正统,最高目的就是占领南京,控制江南地区。
达到这一目的之后,美军就将向东北增兵。
到时候。美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全速运转。大规模调遣兵力不会有多少困难,而中**队仍然得两线作战。大规模调整战略部署显然不可能。
问题是打到这个时候,南京已经遥遥在望,还需要继续把重点放在东南地区吗?
第二次湖州战役打响后,帕特里奇就认识到,他严重低估了陈必时倒台对中**队造成的影响。
王虞氓能够组织军队进行抵抗,但是组织不起民心。
虽然第一次湖州战役的结果让帕特里奇有点意外,甚至让他觉得非常惋惜,但是随着美台联军迅速占领湖州,帕特里奇认识到,打下南京只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到此,他才坚定了把重点转移到东北的决心。
到这个时候,美日联军的增援部队已经陆续到达前线,具备了再次发起战略进攻的基础力量。只要作战物资及时运送到位,三月中旬。最迟三月二十日,美日联军就能从鸭绿江口出发,进军沈阳。
按照承诺,帕特里奇把前线指挥权交给了日军。
顶替服部留名的是日本陆军参谋长福田康夫上将,一个六十多岁,但是精神好得让帕特里奇都无比羡慕的老头子。
帕特里奇并不是很了解这个以往在日军中没有多少名头的老家伙,就算了解,他也不会把所有指挥权交给一个日本将军。
在战略策划阶段,帕特里奇仍然是主要决策者。
从丹东进军沈阳,名义上有三条线路。一是北上绕到吉林,再南下沈阳。二是南下进军大连,再北上杀入辽河平原,顺着辽河北上攻占辽中,再沿浑江北上占领沈阳。三是直接穿过长白山,沿着三零四国道进军沈阳。
这三条线路中,实际上只有最后一条可行。
绕道吉林,将在长白山的山区里耽搁太多的时间,不但道路难走。沿途也没有多少可供美日联军占领的地方,而且战线拉得太宽。很容易遭到中**队反击,如果进军路线被中**队切断,进攻部队将进退两难。
南下进军大连,不但费时。还没有多少意义,至少在美日联军有能力再打一场大规模登陆作战之前,这条进军线路等于拉长了战线。也等于增加了后勤保障的难度,对攻打沈阳没有任何帮助。
当然,直接攻打沈阳也有不少麻烦。
最大的问题就是得穿越长白山,而且得撕开中**队的防线。在此之前,罗耀武已经在这一地区部署了好几道防线,几乎将长白山的南部地区变成了中**队的大本营。防御强度肯定不会差到哪里
只不过。这条进军线路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后勤保障线最短。
对美具联军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虽然在两国相继增兵之后。东北战场上的日军已经达到十八个师团。美军也有八个师的兵力,总人数将近五十万,但是韩军已无斗志,而且韩国政府肯定不会让韩军参与进攻,甚至不会让韩军跟着美日联军攻打沈阳。如此一来,就需要由美日联军自己来保护补给线。
这一点,也反应在了美日两国增派的部队上。
美军增派的五个师全是二线部队,其中四个是国民警卫队师,另外一个是刚刚完成重建的第四步兵师。虽然第四步兵师的番号得到了保留。但是这支从头建立的部队,肯定比不上之前的第四步兵师,与国民警卫队差不多。
日军增派的十五个师团中。只有第一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五师与第六师是改编后的主力部队。另外十个师都是扩军后新建的作战部队,战斗力甚至不如美军的国民警卫队,根本无法担负前线作战任务。
也就是说,在二十六个美日师团中,有十五个是二线师团,只有十一个是一线部队
这一编制体系,摆明了就是要加强对后勤保障线的保护力度,并且把更多的兵力用在后方占领上。
即便如此,美日联军的战斗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