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水浒读书 > 5远道寻踪上127(第1页)

5远道寻踪上127(第1页)

这一段开篇的言语有很大的问题嫌疑。看起来符合常理,但和后面的时间一对就出现矛盾。按目前流传本的记录,宋江忽然怀疑公孙胜不回,指派戴宗赶去;戴宗同意去了,实际绕路沂水,最后似乎无功而返,大家却又无所谓,这都是蹊跷的地方。

算算时间,公孙胜离开梁山是八月中旬。虽然公孙胜夸口过他会架云,但明显大家看着公孙胜是步行离开。按常人脚步算,公孙胜到家、传回梁山消息,应该要一个月时间。即若要宋江大部分话成立,至少时间是九月中旬。后文戴宗返回,“光阴迅速,又早过了两个月有余。时值秋残冬到”,秋残冬到,正常应是十月,再晚不可能晚于十一月中,尤其蓟州还在北方(那时气候比现在温暖,从大同到山东一路在十一月底的深冬里按书里是雨雪天气,大部分区段甚至并不一定下雪)。因此如果后文时间成立,那戴宗到蓟州的时候,不可能晚于九月中旬(否则后文就不该提秋残,直接该是深冬)。这样一来,戴宗出发的时候,公孙胜离梁山最多刚出一个月,宋江话里的“莫非昧信不来”、“如何不来”是不能成立的。去掉这两个小短句,剩下的话语则没有问题,但完全是另一个意思;即宋江不是在怀疑公孙胜不回,而是宋江想着众人里只少个公孙胜,一去没有音讯,有所挂念,想找个人去打听消息,必要的话帮一下手。这是后世说书人小看了宋江心胸和兄弟情义。这种情况下,这事不急,故而此时宋江的安排应该是“可烦哪位兄弟”去走一遭,不是非戴宗去不可。所以随后戴宗愿亲自去、宋江大喜、夸戴宗速度快之类的反应才能一气呵成,不像目前怎么看怎么别扭:明明是自己指定、人家没有拒绝,还要夸人一套,显得很假。此外这种情况下,戴宗去一趟本不太急,因此出发后稍微绕道,取路沂水,顺便打听下李云情报,逻辑上也就更为通畅。而之后戴宗回来没打听到公孙胜消息,本来时间期限还远,这是来自宋江的额外关爱挂记,没具体行踪本来也没关系。只要蓟州没有捉到梁山首脑公孙胜的信息,宋江派人就已经达成了大部分目的。既然公孙胜没像李逵回家一样出什么意外,那回来的事情等他自己看着安排就行。这样一切就都要自然得多。因此问题关键在“莫非昧信不来”、“如何不来”、“戴宗兄弟”这三处字眼;后世说书人不理解宋江看到李逵出现意外,忽然担心公孙胜远去蓟州也遇到风险,认为得主动去打听下消息,但担心不重,毕竟公孙胜不是李逵;只以为是公孙胜长去不回,担心误期,这种情况下远途去催公孙胜,那就适合主动派戴宗,从而补充解释,以致造成这些误会。

宋江的差使本来就不急。这时正常时间晚则刚进九月中,最早的话还在八月底都有可能。毕竟只要不是怀疑公孙胜昧信,那宋江有李逵事件提醒在先,哪天忽然挂记公孙胜、想找人去看看消息都算正常。只不过应该还是九月初接近九月中最为合理。戴宗四甲马赶路,即便绕路沂水,去蓟州总共也只要三天时间。因此断句应该是“在路行了三日。”然后单起一句,交待戴宗还绕路打听消息、印证李云的状况。所以“来到沂水县界”的时间应该是第一天下午,最多当天出发晚了,那会是第二天一早的事情,不是行了三日才到沂水县界。从戴宗听到的传闻消息来看,这时时间离李逵脱逃(应该在八月底)不久,李云被认作失踪,话题还在李云身上,而似乎没有马上安排后续都头,话题转向新任都头。这样一来,朱富李逵离开现场等李云的当口,李云假装中蒙汗药(现场事件李云是见别人先倒,自己后倒的)、两小时的时间里,先通过闲散军士给沂水县令递去消息,再顺水推舟将计就计找梁山入伙这原本不大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否则沂水县令应该明确定性为李云叛逃、悬赏捉拿,并尽快安排后续都头,而不是当李云失踪,这样李云打入梁山才能更真。这个行动,以戴宗的能力、此时时间的宽裕,完全可以是他自己独立做主采取,都不见得需要和宋江先有商量的。戴宗的消息可以作为李云没和县令串通来投梁山的佐证;沂水县认为李云失踪,戴宗对此冷笑,人已到了梁山,这该算你们自己逼走的,我们笑纳了。这里显出戴宗的主动、细心。这一趟行程,对戴宗的能力、形象有所丰富。

因为“来到沂水县界(时)”到“戴宗听了冷笑”这句话是插叙,所以“当日正行之次”应该才开始正式介绍戴宗走到第三天发生的事情。此时地理位置大概已接近蓟州。此处杨林介绍“数月之前”,应该是“数日之前”,杨林的行动,应该是收拾好了、刚出发去梁山投托入伙的状态。同样,戴宗答复杨林的语句,宜去掉“寻取公孙胜还寨”这几个字,这样事情前后依旧通畅。戴宗遇杨林后,转为普通步行,这样半天或一天的行程可以忽略不计;第二天用两甲马大概走了两三小时,约莫走了一百到一百五十里,到的饮马川;从饮马川出发大概是普通步行路程一天(戴宗饮酒了,且没有说明用甲马;但也可能一天步行,后面又上甲马,则距离完全无法测算),到了蓟州城。因此饮马川有驿路经过、路边山多,大概附近有渡口,距离蓟州城可能是南面一百里以内,也可能更远,有可能是当时实写的地名。一般来说,书内虚写或挪用地名都有明显喻义(如蜈蚣岭、揭阳岭、无为军),实写地名不一定有喻义,如郓城、江州。饮马川我目前没有看出明确的喻义。而杨林的出发地点完全可能从蓟州起,即见戴宗之前,杨林在路上最少应该已经走了二百五十里,三天以上时间,最多就没法算,不好分析公孙胜和杨林见面的时间地点。所以类似武松家乡清河县既然点明是邻郡(唐代才还有郡,大致相当于州),自然也是个虚指地名,喻义为主;后文祝家庄点明在郓州,郓州在北宋改名,唐郓州在宋元为郓城县,归入济州,宋郓州改名东平府。郓城县和东平府两个地名在文中均有出现,是实指,那祝家庄自然同样应该也是个以喻义为主、而非有实际指向的地名。

这一段开篇的言语有很大的问题嫌疑。看起来符合常理,但和后面的时间一对就出现矛盾。按目前流传本的记录,宋江忽然怀疑公孙胜不回,指派戴宗赶去;戴宗同意去了,实际绕路沂水,最后似乎无功而返,大家却又无所谓,这都是蹊跷的地方。

算算时间,公孙胜离开梁山是八月中旬。虽然公孙胜夸口过他会架云,但明显大家看着公孙胜是步行离开。按常人脚步算,公孙胜到家、传回梁山消息,应该要一个月时间。即若要宋江大部分话成立,至少时间是九月中旬。后文戴宗返回,“光阴迅速,又早过了两个月有余。时值秋残冬到”,秋残冬到,正常应是十月,再晚不可能晚于十一月中,尤其蓟州还在北方(那时气候比现在温暖,从大同到山东一路在十一月底的深冬里按书里是雨雪天气,大部分区段甚至并不一定下雪)。因此如果后文时间成立,那戴宗到蓟州的时候,不可能晚于九月中旬(否则后文就不该提秋残,直接该是深冬)。这样一来,戴宗出发的时候,公孙胜离梁山最多刚出一个月,宋江话里的“莫非昧信不来”、“如何不来”是不能成立的。去掉这两个小短句,剩下的话语则没有问题,但完全是另一个意思;即宋江不是在怀疑公孙胜不回,而是宋江想着众人里只少个公孙胜,一去没有音讯,有所挂念,想找个人去打听消息,必要的话帮一下手。这是后世说书人小看了宋江心胸和兄弟情义。这种情况下,这事不急,故而此时宋江的安排应该是“可烦哪位兄弟”去走一遭,不是非戴宗去不可。所以随后戴宗愿亲自去、宋江大喜、夸戴宗速度快之类的反应才能一气呵成,不像目前怎么看怎么别扭:明明是自己指定、人家没有拒绝,还要夸人一套,显得很假。此外这种情况下,戴宗去一趟本不太急,因此出发后稍微绕道,取路沂水,顺便打听下李云情报,逻辑上也就更为通畅。而之后戴宗回来没打听到公孙胜消息,本来时间期限还远,这是来自宋江的额外关爱挂记,没具体行踪本来也没关系。只要蓟州没有捉到梁山首脑公孙胜的信息,宋江派人就已经达成了大部分目的。既然公孙胜没像李逵回家一样出什么意外,那回来的事情等他自己看着安排就行。这样一切就都要自然得多。因此问题关键在“莫非昧信不来”、“如何不来”、“戴宗兄弟”这三处字眼;后世说书人不理解宋江看到李逵出现意外,忽然担心公孙胜远去蓟州也遇到风险,认为得主动去打听下消息,但担心不重,毕竟公孙胜不是李逵;只以为是公孙胜长去不回,担心误期,这种情况下远途去催公孙胜,那就适合主动派戴宗,从而补充解释,以致造成这些误会。

宋江的差使本来就不急。这时正常时间晚则刚进九月中,最早的话还在八月底都有可能。毕竟只要不是怀疑公孙胜昧信,那宋江有李逵事件提醒在先,哪天忽然挂记公孙胜、想找人去看看消息都算正常。只不过应该还是九月初接近九月中最为合理。戴宗四甲马赶路,即便绕路沂水,去蓟州总共也只要三天时间。因此断句应该是“在路行了三日。”然后单起一句,交待戴宗还绕路打听消息、印证李云的状况。所以“来到沂水县界”的时间应该是第一天下午,最多当天出发晚了,那会是第二天一早的事情,不是行了三日才到沂水县界。从戴宗听到的传闻消息来看,这时时间离李逵脱逃(应该在八月底)不久,李云被认作失踪,话题还在李云身上,而似乎没有马上安排后续都头,话题转向新任都头。这样一来,朱富李逵离开现场等李云的当口,李云假装中蒙汗药(现场事件李云是见别人先倒,自己后倒的)、两小时的时间里,先通过闲散军士给沂水县令递去消息,再顺水推舟将计就计找梁山入伙这原本不大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否则沂水县令应该明确定性为李云叛逃、悬赏捉拿,并尽快安排后续都头,而不是当李云失踪,这样李云打入梁山才能更真。这个行动,以戴宗的能力、此时时间的宽裕,完全可以是他自己独立做主采取,都不见得需要和宋江先有商量的。戴宗的消息可以作为李云没和县令串通来投梁山的佐证;沂水县认为李云失踪,戴宗对此冷笑,人已到了梁山,这该算你们自己逼走的,我们笑纳了。这里显出戴宗的主动、细心。这一趟行程,对戴宗的能力、形象有所丰富。

因为“来到沂水县界(时)”到“戴宗听了冷笑”这句话是插叙,所以“当日正行之次”应该才开始正式介绍戴宗走到第三天发生的事情。此时地理位置大概已接近蓟州。此处杨林介绍“数月之前”,应该是“数日之前”,杨林的行动,应该是收拾好了、刚出发去梁山投托入伙的状态。同样,戴宗答复杨林的语句,宜去掉“寻取公孙胜还寨”这几个字,这样事情前后依旧通畅。戴宗遇杨林后,转为普通步行,这样半天或一天的行程可以忽略不计;第二天用两甲马大概走了两三小时,约莫走了一百到一百五十里,到的饮马川;从饮马川出发大概是普通步行路程一天(戴宗饮酒了,且没有说明用甲马;但也可能一天步行,后面又上甲马,则距离完全无法测算),到了蓟州城。因此饮马川有驿路经过、路边山多,大概附近有渡口,距离蓟州城可能是南面一百里以内,也可能更远,有可能是当时实写的地名。一般来说,书内虚写或挪用地名都有明显喻义(如蜈蚣岭、揭阳岭、无为军),实写地名不一定有喻义,如郓城、江州。饮马川我目前没有看出明确的喻义。而杨林的出发地点完全可能从蓟州起,即见戴宗之前,杨林在路上最少应该已经走了二百五十里,三天以上时间,最多就没法算,不好分析公孙胜和杨林见面的时间地点。所以类似武松家乡清河县既然点明是邻郡(唐代才还有郡,大致相当于州),自然也是个虚指地名,喻义为主;后文祝家庄点明在郓州,郓州在北宋改名,唐郓州在宋元为郓城县,归入济州,宋郓州改名东平府。郓城县和东平府两个地名在文中均有出现,是实指,那祝家庄自然同样应该也是个以喻义为主、而非有实际指向的地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