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不行,不能失礼。”
不等方言开口,王朦提醒了一句。
“无妨,无妨。”
李尧堂鼓励道:“打开看看吧。”
方言迎着两人的目光,翻开了扉页,除了签名以外,竟然还有一句勉励自己的话:
“丢开顾虑,不要胆怯,大胆地想,勤奋地写,把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全写出来。”
“《收获》从今年开始,决定要引入更多的新鲜血液,要大量刊登全国年轻作家的作品,你愿不愿意给《收获》写篇稿子?”
李尧堂直直地盯着他。
“您要找我约稿?”
方言和王朦互看了一眼,难以置信。
《收获》在文学期刊里的地位和档次,跟《当代》相当,远高于《燕京文艺》,仅次于《人民文学》,能在《收获》上发表小说,就像娱乐圈明星的咖位,从二线一下子跃居到一线。
“是啊,不知道伱这个后生有没有这个胆量,敢不敢接下来?”李尧堂始终面带微笑。
“巴老这是要考考你。”
王朦笑道:“有没有这个信心?”
“丢开顾虑,不要胆怯,大胆地想,勤奋地写,这难道不是巴老写给我的吗?”
方言正经中带着一丝幽默。
“好,我期望你的投稿。”
李尧堂拍了拍他的手臂。
方言和他相视一笑,眼神坚定。
正当要分开时,李尧堂仿佛想起什么,“看我,老了,记性差,还有一件事,我在来京的路上,碰巧遇到了上影厂的同志,他们这趟是专程为你的《牧马人》来的,听到我准备在大会上见你,就恳求我为他们引荐一下。”
“没问题。”
方言就算不冲着他的面子,也会等电影厂的人主动上门,“要不我现在就见见他们?”
“嗯,也好。”
李尧堂把手指到一个方向,“就在那里,坐在最后一排,领头人是谢缙。”
“谢缙?!”
方言不由一惊,嘿呦,名导啊!
这年头的电影界,可以不知道谁叫斯皮尔伯格,但一定会知道谢缙是谁!
跟北方的谢铁骊,并称“南北二谢”!
第三代导演的绝对代表,《高山上的花环》、《芙蓉镇》,还有《牧马人》都出自他手。
“方老师。”
谢缙带着上影厂的一帮人,打起招呼。
“谢导千万别这么称呼,您还是叫我小方,或者我的小名,‘岩子’就好了。”
方言摆了摆手。
“那就,岩子,现在快到晚上了,要不,我们找个地方坐下来,边吃边聊?”
谢缙发出了邀请。
方言道:“可以啊。”
谢缙说:“我这次来燕京,嘴馋的就是北京烤鸭,定在全聚德,你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