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时尚时刻 > 第7部分(第3页)

第7部分(第3页)

从我们办的活动上,从我们自己刊物的内容选择,语言风格的制订都有这样的诉求。

”这是时尚集团的一本很受欢迎的杂志,我好多朋友都喜欢看,我也希望看到它越来越茁壮、成熟。

除了上面说到这几本刊物之外,时尚集团还有上十本其他的杂志,每种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集中组织、分别编辑、各具特色的方法,是我看到的最杰出的特点了。

《时尚健康·女士》主编孙雅君《时尚新娘》主编汪阳《华夏地理》团队《时尚旅游》主编廖敏《时尚旅游》团队《美食与美酒》主编钟宁《时尚时间》主编潘箭《好管家》主编文洁《好管家》团队

在美国看报纸,说中国很快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大国,我想中国人口这么庞大,绝对数目达到全球第一不难,不过整个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准还是比较低的,虽然顶尖那部分人口富裕水准高,但是平均水平还是低于发达国家,而这种情况还会维持相当一个时期,大家应该有这个比较客观的心态,才不会出现自我膨胀的心理。

写这本书,讲时尚,讲时尚集团,也讲讲品牌。

其中一个很大的议题,就是看看中国时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而中国时尚和国际时尚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差异,未来走什么方向。

通过谈时尚集团的轨迹,来看中国时尚业的轨迹,很符合逻辑。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的时尚和《时尚》杂志的书。

总部在北京的时尚传媒集团现在出版十几种不同的时尚杂志,女性时尚、男性时尚、家居、汽车、旅游、健康、名牌产品等,方方面面,时尚内容几乎一网打尽,不但是中国最大的时尚杂志集团,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时尚出版集团。

时尚杂志集团从创办到现在已经整整十五年了,从一个破旧的四合院的编辑室开始,发展到现在的庞大规模,它的成长过程,恰恰是中国时尚产业发展的过程。

因此,谈时尚出版集团的十五年,其实也就是在谈中国时尚的发展历程,书的意义也在这里,起码我个人希望这本书能具有这样的意义。。 最好的txt下载网

时尚时代 第一部分(9)

直到1980年前后,中国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尚杂志的。

那场毁灭文化的“文化大革命”在1976年末算是结束了,到1978年进入市场经济的改革,将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而不再是所谓的“阶级斗争”第一了,当时可谓百废待兴,万事待发。

但是无论是官是民,对于以前被贴了“资产阶级”标签的这些东西还是心有余悸。

时装、时尚是很“资产阶级”的,因此似乎还是禁区。

那时候的杂志,如果在封面登张漂亮女明星的照片,已经让人激动,如果穿上件漂亮

一点点的衣服,就不得了了。

我记得电影《庐山恋》出来的时候,大家谈论的最多的居然不是电影的内容,而是漂亮的女主角张瑜在电影中一共换了多少套衣服,好多人是把这部电影当做时尚片来看的。

作为一个设计员,我在1977年到北京轻工业部下面主管工艺美术的部门出差办事,在北海公园走走,看见“时髦”的青年男女戴大拉毛围巾、穿军大衣,每个人一副香港进口的“大蛤蟆眼镜”,上面的标签肯定是不撕下来的,那就是顶级的时尚啦!最讲究的女孩子会在脸上涂粉,很白很白,唇上的口红,涂得很浓很浓,再把眉毛画得很细很细,走在街上,满大街的人都会注意看她,就是美女啦!直到20世纪80年代,时尚依然是悠悠荡荡地进不来中国。

没有杂志,缺乏消费者,外国大品牌也无法打入市场,就好像现代艺术一样。

我记得北京的两个展览,一个是1985年春天的法国时尚大师伊夫…圣罗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展览,圣罗兰可是当代时尚设计的天王巨星了,品牌在国外是顶级时尚。

但是当我走进展览馆的时候,那么大个展厅,里面只有三五个完全不相干的市民在闲逛,对国内设计界、对国内消费者一点影响都没有。

我当时是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的副主任,也去香港讲过几次学,知道圣罗兰在时装界举足轻重的分量。

看到这样的情景,感觉就是目瞪口呆。

另外还有一个展览,也是因为参观的人稀少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在文化界几乎完全没有反响,而让我深感震惊——那是美国波普运动的大师劳森伯1986年的展览,也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我去看过两次,也是空空荡荡,门可罗雀,真正影响到的是很少数几个前卫艺术家而已,对社会、对大众没有冲击不用说,就是在文化界、在知识界的影响也是乏善可陈的。

106当时前卫青年关心的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和艺术评论;尼采、索诸尔、萨特、马尔库塞、韦伯、海德格尔、马尔库塞、阿多诺、班雅明、纪德堡、霍加尔、威廉斯、恩兹伯格、佛洛依德、荣格、葛兰西、卡夫卡、昆德拉、乔依斯、乌尔芙、西蒙波娃、李奥塔、德里达、苏珊·桑塔格这些人的著作译本印数动不动就过十万本,有些甚至几次重版,达到二三十万本,不管读不读得懂,都看。

那是一个文字时尚时代,还没有演化到物质时尚。

当然,如果从文化角度来看,那个时代是一个思想启蒙时代,精神文化开始丰富起来了,但是物质文化却很滞后,看的文字性内容要新,至于穿着如何,倒无所谓了。

读这些书的人自然是青年知识分子,大部分是文革中的知识青年,当时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作为一般民众,还没有进入到时尚的阶段,也没有任何可以正式了解、认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