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望舒笑道:“等回去了,就见得到了。”关键是他有心,不怕没有可用的人。
李允堂带着叶行双和剩下的二十人,继续去南平。因为没有了车马,速度倒是加快了许多。
青禾他们从洛水镇到姑苏,大约要跑上两、三天,再从姑苏运了粮到南平,怎么也得七天时间,加起来就差不多十天了,也不知道南平什么情况了,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让百姓都挨饿才好。
李允堂怀揣着不安的情绪,紧赶慢赶终于到了南平县,沿路只偶尔瞧见几个逃难出来的难民,他心下还算宽慰,估计情况并没有想的那么糟糕。
事实上,情况确实不算太糟糕,地震是震掉了一些房子,死亡并不多,但地震后引起的水灾却是毁灭性的,眼看就要秋收的粮食,这会儿全没淹死了。
南平知县叫孙从源,今年不过二十出头,刚调来南平县没多久,是新科进士。
见李允堂来了,详详细细地把情况给他说了一番。
南平县前几年风调雨顺的,农作物连年丰收,民间储备粮食应该说还是挺多的,但大部分都集中在一些那些财力雄厚的大户人家手中,真正耕种的百姓手中并没有多少余量,甚至在青黄不接,最艰难的时候——就是眼下这时节,还得跟大户借贷粮食,到秋季地里头收粮了才还得上。
今年又是地震又是大水的,大户们当然不肯再借粮了,粮食顿时就紧俏了,价格开始上涨。
人呢都有一种从众的恐慌心理,当大家都开始屯粮,自己不屯一点就觉得不对!而大家都去屯了,粮价就更加水涨船高了,到最后底层的老百姓就是卖了家当也买不起粮食了。没粮食可不就是没活路了么,所以孙从源十分担心。
“县里头已经开仓发放了赈灾粮,但僧多粥少,维持不了几天。”孙从源看着李允堂欲言又止,钦差大人您来赈灾,粮食呢?
李允堂被他灼灼的目光晃得不好意思了,把二十车粮食被偷了的事说了一遍。孙从源听过后,只重重地叹了口气,也不敢发表什么意见。或者说,事已至此,说多了无益。
孙从源打起精神来说:“现在的问题并非是真的没有粮食,米商们见粮价一直在上涨,都屯着米不肯出售,而米的供应越是紧张,价格就越高,百姓们也就越是吃不起。大户眼见米商们屯粮,自己哪里肯放,等县里头粮仓的米发不出来了,百姓就没米下锅了!”
为什么风调雨顺、国泰安康的时候总是一个朝代的盛世,而灾荒不断、战乱频繁的时候总是改朝换代的时候?其实很简单,就是有没有给百姓留活路啊!
百姓其实是很能忍的,但忍到没活路的时候,就会起来反抗。粮食关系到国民生计,也关系到社稷安稳,粮价一乱,就是动荡的开始,多少危机开始潜伏其中。
李允堂虽然不爱读书,但到底从小接受的是皇子的教育,这些显浅的道理还是懂的。
他想了想,问:“县里头的粮食还够支持几天?”
孙从源道:“最多三天。这些已经是我能争取的最大数额了,自从开始抢粮后,驻军那边……唉。”孙从源说不下去了,他一个地方的官员,能跟驻军首领争取到这些,已经是极限了。粮仓就那么大,百姓分了去,驻军就少了,万一倭寇在这时候打过来,总不见得让士兵们饿着肚子去打仗吧?
现在的粮食仅能维持三天,等青禾从姑苏调粮过来,这中间可有五六天的空窗期,这段时间要怎么办?百姓饿极了,难保不会有极端事件发生啊,比如去大户、商户那儿抢粮什么的。万一有个死伤的,无论是百姓那边死伤还是大户那边死伤,罪过都得自己扛着了!
作者有话要说:吃过晚饭开始发烧,本来想请假的,但咬牙硬是码了一章出来,作者也是好拼啊!要不要给朵花安慰一下?
第60章 完美解决
19
一时间李允堂也想不出什么法子,见天色已晚;便跟孙从源别过;回去睡了。
李允堂跟卫望舒就住孙家的东厢房里头,这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是县城东南的岭口镇、汇溪镇和南泉镇,那边房屋倒塌严重;县城里倒是没事,孙宅亦是完好。
从孙从源的书房出来,便见天上下起了雨,这一下雨,酷暑的天也变得凉起来。
水灾已经这么严重了,老天还下雨;真是要命!不过据史书记载;但凡地震之后,都会下雨。
李允堂站在回廊里头思考了一会儿;才回了房。
房内拢翠在帮卫望舒梳头;她已经换了睡觉的衣裳;也洗漱完毕;准备睡觉了。这些天确实累了。
卫望舒见李允堂满腹心事地回来,便让拢翠出去了,亲自给李允堂倒了杯热水,问:“怎么?”
李允堂把眼下的困难说了一遍,然后道:“我有个想法,你看行不行。”
卫望舒见他有些犹豫,好奇地问:“什么想法?”
李允堂顿了一下,才说:“去大户和米商那里借粮。”
卫望舒笑了,“你是说去抢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