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竞底效应是什么意思 > 第10部分(第2页)

第10部分(第2页)

实际上,中国的问题,从古到今,从来不是出在底层的被竞底者身上,而是出在竞底者身上!出在竞底的机制上!

企业做得不好,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首先由战略和制度决定成败。难道2008年企业倒闭潮,是细节引起的吗?同样,中国的经济没有搞好,也不是企业家们做得不好,也是战略和制度的问题。

只有以制度打破竞底的怪圈,确定出不断进步的发展战略,中国的起飞才可能持续。

但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改善,确实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人们往往会将问题推给底层的员工。对于员工的低敬业水平,任正非作为竞底者,不会对员工的被竞底状态进行反思,反而理直气壮地在大会小会上痛斥“中国人难管、懒散,非得用僵化的制度牢牢地束缚住”。这样一来,华为的竞底必然愈加剧烈,“毛巾”越拧越紧,导致华为不时横死几个年轻人。他们的夭折,也许能让任正非认识到“毛巾”就要拧断了,让竞底制度的“天网”,稍稍疏漏、松动几分。

被竞底者虽然人数众多,但却是纯粹的弱势群体,他们是典型意义的“群众”,面目模糊。他们虽然很要面子,但却只有很低的自尊,因此,缺乏个人特征,很容易按照竞底者的要求作出服从,尽管这种服从可能只是表面上的。他们很难在工作中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

华为的一名员工曾善意地上书,谈自己对企业的建议,立刻被任正非批示:要么将该员工辞退,要么送精神病院。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此事在华为传为佳话,在中国的企业界传为美谈,成为一个经典案例。

显然,在这样的竞底环境下,员工只能对上级唯唯诺诺,表现得缺乏自己的个性。确实,被竞底者就如同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螺丝钉只应中规中矩地固定在某个位置,当然不能有自己的个性。

但人能是螺丝钉吗?人应该是螺丝钉吗?人若成了螺丝钉,“以人为本”又怎么说?

竞底者如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等,愿意让他们的子女成为这样的螺丝钉吗?在第六章中,我们将说明,竞底企业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虚伪的文化,对人不对己的文化。这也能说明,竞底者只会将他们的竞底口号,如“艰苦奋斗”、“坐冷板凳”、“入模子”、“要效果不要借口”,等等,只会用在被竞底者身上,不会用在自己的子女身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章八、与竞底相关的理论阐述(1)

竞底既然在中国如此普遍,源远流长,必然有其“合理”的方面。经过研究发现,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有多种理论和概念,可用于解释中国人竞底的合理性:

A。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这条著名规律的意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连续投入某种生产要素,如果增加到一定之后,所提供的产品增量就会下降。

如对华为而言,政府对它的土地供给量超过一定程度后,对其增加通信产品的产出,并无显著的帮助。

在中国,因为廉价劳动力的海量存在,企业倾向于不搞技术创新,较少升级设备,而喜欢连续增加员工的使用,当人员使用超过一定规模后,将使企业因增加员工而增加的产出出现递减,从而反过来约束了员工的报酬增加。

因此,就形成了竞底,所以志强厂的打工妹们的实际收入,18年来没有实际增长!

因为穷,所以要多生孩子去赚钱。因为人口多,所以工资很自然被压到底线,打工不赚钱。因为不赚钱,所以穷。因为穷,所以要多生孩子……这是一个竞底带来的无法中止的怪圈,封建社会是靠改朝换代时的人口大规模灭失,来打破这个怪圈的。

由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产业自由流动,中国人的这种低报酬,使大量低级产业在美日韩等国无法招聘到廉价的工人,竞相转移到中国。

有一首打油诗很形象地反映了这种竞底现实:

美国人发明东西;

日本人把东西做好;

韩国人把东西做烂;

中国人把东西做到没钱赚。

中国2008年流行一句俗话“至贱者无敌”,区区五个字,高度概括了竞底的本质。竞底,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我已经把它搞得没钱挣了,看你还怎么跟我争!”

但是,为了获得竞争力,要生活在“至贱”的状态,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呢?要在别人没有钱赚的底线以下生存,这种生存方式的艰辛,可想而知。

所以任正非会无奈地长叹“现在卖高科技产品,简直像卖萝卜白菜一样不赚钱”,他没有反思,华为的竞底正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2008年珠三角和长三角,这*最发达的产业带,会发生大量的倒闭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