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被柯潜弹劾的大明陕西行都司的都指挥使,是西李土司的世官,之所以朱祁玉要问石亨的态度,因为李文是石亨的人。
石亨本人在大同府当镇守的时候,人脉不可谓不广,从大明最西端的陕西行都司,到大明最东端的琉球,都有石亨的朋友。
当然朝堂里的朋友,连酒肉朋友都不是。
石亨的态度很奇怪,这等于直接宣布放弃了李文。
在文官弹劾,武勋放弃的情况下,李文的倒台已经不可避免。
原因很简单,李文这个西李土司挡着路了,不仅仅挡了文臣的路,还挡了武将的建功立业的路,甚至挡了皇帝的路。
李文作为土司的世官,和地方其他土司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某些利益上和朝廷起冲突是必然的,而在这些利益分配的选择上,李文只能选择土司。
而大明眼下要改陕西行都司为甘肃,那这些土司就首当其冲,必然反对,一旦改制成功,大明对地方的掌控大幅加强必然要改土归流,是生死存亡的选择。
朱祁玉沉默了一下说道:“让李文回京述职吧,若是肯回来,就致仕留京养老,赐他高阳伯府,按侯府制营建。”
朱祁玉选择给李文一个体面,他在处理朝政的时候,对武官是有偏袒的,这在朝政中叫宽宥。
朱祁玉作为皇帝,不仅仅有非刑之正的惩罚,还有宽宥的圣恩,如此偏袒做的原因,还是和之前兴文匽武有关。
就拿这次李文被弹劾的养寇自重之事,当年兴文匽武的时候,贼寇叩边,李文轻易不能舞刀弄枪,李文能怎么办,只能养着。
这次哈密国见大明在西域一直步步为营,举兵进犯,李文选择了按兵不战,李文惯性思维罢了。
朱祁玉给了李文一个机会,如果李文仍有恭顺之心,那就好好的到京述职,和皇帝见一面,而后留在京师做他的高阳伯,若是闲不住,讲武堂也可以任事。
如果不肯回京,非要和地方土司一起做些什么,朱祁玉也没有什么办法了,选择权在李文的手中。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野果阅读!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朱祁玉的这个决定,让朝臣们略微有些无奈,陛下还是那个陛下,对文臣有偏见,对武将有偏袒。
比如最近陛下就因为私德,把一个德高望重的讲延学士给流放到了永宁寺,和李文这两相对比起来,只能说,雷霆雨露皆为君恩了。
廷议在李文桉之中结束,朱祁玉再次前往讲武堂坐班,今天的讲武堂,四处都是张灯结彩,早上起来就有人在打扫庭院,将内外收拾的干干净净,一片落叶都看不到。
因为太子从今天起,将会在讲武堂旁听,成为讲武堂中的一名学员。
朱祁玉来到讲武堂的时候,就看到了大皇子崇王朱见济和稽王朱见深二人,他们二人早已入学,他们在等着太子前来,而后带着太子参观整个讲武堂,拜访讲武堂的祭酒等一众。
太子就是太子,太子对君而言就是臣,但是太子对其他任何人而言,都是君,两人是亲王,是臣,即便他们是哥哥,他们也得等着。
而站在朱见济和朱见深身后的是身高马大、沉默寡言的养子朱愈。
太子入学,即便是朱祁玉不喜欢排场,汪皇后已经尽力安排让礼部少点排场,但仍然是声势浩大,甚至泰安宫深居简出的吴太后,都来到了讲武堂为太子入学见礼。
吴太后就是朱祁玉这个郕王的生母,郕王登基之后,母凭子贵成为太后,但是吴太后和孙太后不同,吴太后从来不干涉朝政,甚至连泰安宫的事,一如郕王府那般交给汪皇后处置。
朝臣们等闲看不到吴太后抛头露面,除了在过年过节大祭的时候,才能见到一面。
吴太后之所以深居简出,主要是担心自己给儿子惹出麻烦了,毕竟吴太后的出身是汉王府罪卷。
京师也有传闻,说郕王朱祁玉并非先帝宣德皇帝亲子,乃是当年汉王府汉庶人之后,是先帝爷有好生之德,留下了汉王府一丝血脉。
这个传闻传的有鼻子有眼,时间地点人物清楚,甚至还有血书、信物等等细节。
这个传闻,在朱祁玉没有登基还是郕王的时候,就流传甚广,等到朱祁玉登基称帝后,这传闻已经发展到证据确凿,众所周知的秘闻了。
朱祁玉懒得理会这等流言蜚语,吴太后本身就有些怕事,就更不敢多说一句,生怕越描越黑。
倒是另外一位太后,住在宫里慈宁宫的孙太后,听到这种传闻罕见的给礼部递了话,让礼部和五城兵马司彻查这等流言来源,禁止传播。
但是秘闻这东西,越禁越让人信以为真,胡濙还专门入宫跟孙太后说了此事,最终孙太后也只能任由流言流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