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原来历史可以这样 > 第2部分(第3页)

第2部分(第3页)

在出征的前一天,他在军队面前作了总动员演说,他说:“我要告诉大家,这个有扈氏对天帝不敬,王命不遵,是上天借我的手来消灭他!因此你们要服从我的命令,奋力出击,不可懈怠!”

这番话,跟他的老子大禹消灭三苗族时所说的话大致相同。足可以看出,当时的人,是很敬畏上天神灵的。

这次作战,夏启亲自出马,再次立彭伯寿为大将军,他要一战而立天下。

两军在甘地(今陕西西安)进行决战,战争一开始,夏军处于下风,因为对地形的不熟悉,被打得节节败退。

这时候,勇敢的彭伯寿显出他的过人之处,那就是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连斩了几个撤退的小兵后,自己一个人挥舞着长剑,冲入敌群,左右开杀。

军士们被他这种精神感染了,将军都不怕死,我们怕什么,都奋不顾身的杀入敌群,终于扭转败局,转败为胜。有扈氏带领的叛军全线败退,撤出甘地。

彭伯寿带领军队乘胜追击,一路追杀,把叛军全部消灭。

有扈氏也无法幸免于难,逃回了家里,也给彭伯寿揪了出来,当着夏启的面,当场砍死。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有扈氏和他的几个合作伙伴全家都被抄斩,部落灭亡,族人大部分都被抓去做奴隶。

有扈氏之死,朝内外都十分震惊,这让所有人明白一个道理:得罪夏启,就等于吞下一颗毒药,随时都会丧命。

因此,夏启的家天下制度就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反对了,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中华民国的诞生才宣告结束。

三,手下留情

夏启平定了天下,巩固了王权,做稳了第一把交椅,便把精力放在了处理伯益的那两万俘虏和他的两个宝贝儿子的事情上。

是杀还是放,夏启一时拿不定注意。

底下的文武百官也是议论纷纷,大多数人都主张放了他们,他们的理由是伯益在世时,功高盖世,现在他死了,不应该杀死他的后代,应该给他们留一条生路,让天下人都知道,夏启是一位宽宏大量的好帝王。

彭伯寿等人却坚决要求夏启杀了这些俘虏,一个也不能留,不但如此,还要求带兵消灭他们的部族。

彭伯寿对夏启说,东夷族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凑集四千人马来反抗朝廷,其军事能力和团结凝集力非常可怕,假若不斩草除根,必有后患。

但夏启考虑来考虑去,最后没有采取彭伯寿的意见,而是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把这些俘虏都放了。

其实夏启愿意放人,也是出于政治考虑,他从夺位,然后杀伯益,然后改变传统禅让制,都是一些不得人心的做法,放了他们,能够显示自己的宽厚仁慈,改变别人对他的看法,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放,就等于放虎归山,他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可遭了殃,被后来的东夷族首领后羿夺去了政权,史称“太康失国”。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彭伯寿是很有政治远见的。

四,夏启的晚年生活

夏启用武力征服天下,巩固了王权,铲除了异己,终可安枕无忧了。

没有了压力,是该好好放松放松了,就象现在的高考生,考完高考,哪个不是尽情的放松自己。可问题是,人家放松完了,该上课的上课,该打工的打工,可是夏启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夏启的生活规律是,白天打猎,晚上看歌舞,大吃大喝,然后跟王妃歌姬鬼混。

有样学样,夏启的几个儿子也是享受主义派,为了能够跟父亲一样潇洒,夏启还没死,就争夺起王位来。

其中争得最凶的是他的大儿子太康和小儿子武观。

太康这人没什么能耐,最大的优点就是特别听话,对自己的父亲十分孝顺。加上是长子,所以夏启把他立为太子,做他的继承人。

武观这人却是个厉害角色,能带兵打仗,还拥有一批自己的亲信,在朝中任职。武观不满父王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大哥,总觉得自己不管是才能还是声望,都要比太康高出许多,只有自己才有这个资格当这个帝王。

于是他命令自己的亲信在朝中散布谣言,说太康等不及了,准备发动政变,夺取王位。

夏启虽然沉迷酒色,但头脑还是清醒的,他派人调查,得知是武观恶意中伤自己的哥哥,非常气愤,就把他放逐到黄河西岸一带,任那里的地方行政官。

但武观不知思改,对王位仍然是虎视眈眈。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利用各种关系,招兵买马,秘密组建自己的军队。

这一些都在神不知鬼不觉中秘密进行,瞒过了朝廷所有人的眼睛。军队不断扩大,用了一年时间,创建了一支三千人的强壮军队。

武观看时机成熟,在帝启八年,公然起兵,反叛朝廷。

武观确实是个打仗的料,带着军队,连续攻破了好几个城池,逼近夏朝首都安邑,军队也从三千人发展到六千人。

武观得意洋洋,做梦都梦见自己坐在帝王的宝座上,下面跪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