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最优美的散文有哪些 > 第12部分(第2页)

第12部分(第2页)

'美国'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杰出的小说家,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口语进行写作的作家,开创了一代文风,被福克纳称为“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幼年家境贫寒,被迫放弃学业外出谋生。丰富的生活经历对他后期的创作影响很大。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代表作有《哈克历险记》和它的姊妹篇《汤姆历险记》等。

当时她八十二岁,住在克勒克城,不知为何,她坚持要参加密西西比河谷的老居民大会。路途有点远,但是,一路上兴奋热切的心情仿佛使她又回到年轻时代。她一到旅馆,便立即打听圣路易白利脱医生的消息。得知他当天早上就回家了,而且不再回来,她兴致全无,调头便要回家。回到家她默默地坐着,沉思了几天后,才告诉我们,十八岁时她曾衷心爱过一位学医的青年学生。不料发生了一次误会,他出国了;而她闪电般地结婚,以示她毫不在乎。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见过他,然而,她从报纸上得知他将参加今年的老居民大会。“要是早到三小时,我就能在旅店见到他了。”她叹息道。

她把这份情感的重负藏在心里长达六十四年之久,始终不让我们任何人猜测到。那年快结束时,她的记忆力开始衰退。她写信给已过世四十年的老同学,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从不回信。四年之后她就去世了。

。 想看书来

八  月

'英国'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著名散文家、小说家。早年以“Boz”的笔名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作品,文章深刻探讨社会病态、道德沦落等现象。狄更斯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除了小说以外,他在散文、游记、诗歌等各种体裁上均有涉猎。但成就最高的还是长篇小说。其代表作有《双城记》、《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

一年之中,没有任何一个月的自然风光比得过八月的风采。春天美不胜收,而五月也是—个清新、花开的月份,由于有冬季的对比,所以每年的此刻更显得魅力四射。八月就没有这样的优势。它来的时候,我们只记得明朗的天空,绿绿的田野,还有芳香四溢的花朵——记忆中的冰雪、寒风都已完全消失,仿佛它们在地球上了无踪迹——然而八月是多么愉快的季节啊!果园和麦田到处都充溢着工作的声响;串串硕果压得果树都弯下了腰,枝条低垂到地面;还有玉米,有的一捆捆优雅地堆在一起,有的则迎着微风招展,仿佛等待收割,把景致染上淡淡的金黄色。整个大地似乎笼罩着醇美的柔和;季节的影响,似乎伸展至那辆马车,它缓慢地越过收割好的田地,这一切只有用肉眼才觉察得到,耳朵听不到刺耳的声音。

马车摇晃着,轻快地经过路边的田野与果园,一群群的妇女和孩子们,有的正将水果往筛子上堆,有的则在捡散落的玉米穗子,他们稍停了会儿手中的活,用深褐色的手遮在晒黑的脸上,以好奇的眼神望着乘客;一些结实的小顽童,太小还不能上学,但又不能把他们留在家中胡闹,原先被安置在篮子里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这时也爬过了篮边,高兴得又踢又叫。收割的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双臂交叉地站着看马车通过;而毛茸茸的拖货车的马也睡眼惺忪地向那灵巧的马车队看了一眼,它的眼神很明白地表露出:“看看倒是不错,但在崎岖的田地上慢慢走,总比那么辛苦地工作要好,尤其是在尘土飞扬的路上。”当你拐过路角时,回头瞧瞧你的身后吧。妇女和孩子们又开始干活了:收割的人又弯下了腰,拖货车的马已继续前进。所有的一切又恢复了工作。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买  书

'英国'奥古斯丁·比勒尔

奥古斯丁·比勒尔(1850—1933),英国政治家、散文家。曾任教育大臣、爱尔兰事务大臣。因出版两部题为《余论》的散文集而享誉英国文坛。《买书》一文以平和的口吻谈及书、藏书,心怀喜悦而又无可奈何地回忆起过去书的物美价廉,其爱书藏书的痴情发人深思。

在英国有一位久负盛名的伟人,他在很多方面成就非凡,尤其以天才作家著称。有人无意中听见他悲哀地说,六十年前,他的孩提时代,家乡的书店比现在多得多。但这个地方现在一本书都没有,还“无耻”地自吹是一座城市!

当然,格拉德斯通先生在这里指的是二手书店。他是不会为新书劳神的,智者都是如此。一位怪僻而又颇有见地的批评家说过,当一本新书被印制出来时,读一本旧的。作家可以夸耀的事很多,其一就是给二手货增辉,而不是像其他行业那样使它变得俗不可耐。原因显而易见。最好的书肯定都是旧书,今天的作家不必不高兴,忍耐一下。如果他们的书真有价值,总有一天也会变成旧书;就算没有一点价值,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的职业在我们中间活跃——做糕点的,做箱子的,这些都是需要用纸的。

但是现在抱怨没人买书,这里是指旧书,对吗?仙逝的马克·帕蒂森生前有一万六千册的藏书,所以他说的每句话都很值得掂量。他曾说,有人告诉他,在他的母校牛津大学,有些人年收入中可自由支配的不下五百英镑,但觉得一年花五十英镑用于藏书就很不错了——对于这个说法他确实相信。信不信由你。因为脾气不大好,这位已故的林肯学院院长对人,尤其是牛津人很悲观。

毫无疑问,很容易就能够找出一些论据来支持买书的风气每况日下的观点。我就认识那么一两个人,不是牛津而是剑桥的(剑桥热衷于文学已经成为调笑的话题),以公事为托辞,或借以参加葬礼,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哪怕路过一家书店时,也不肯进去“仅仅是看看那家伙有没有点东西”。虽然这种事情令人痛心,但与书价单比较一下,这些不好的结论,又算不了什么。把1862年的书目与今年的相比,你不仅是悲观,而可能是痛哭流涕,因为你发现你错失良机!新旧书目比较之后,喜好购书的年轻人,可能会登上报春花山,婉惜他没赶上好时机。

资历颇深的人将之归咎于美国人的竞争。

是吗!干吗不竞争呢?这场新的书业之战是自由之战,不只是私人事务,所以哥伦比亚公司“参战”了。廉价书没有了。如果1900年的购书者能够以今天的价格去购买图书,一定非常开心!但我心中窃喜这是不可能的。真的,便宜书越来越少了。不过几周前我“捡到”(多妙的字眼啊,最适合形容不期而遇)《恩底弥翁》的初版(济慈的诗——喔!是米迪图书馆读者的——不是比肯斯菲尔德勋爵的小说),只花了大约半克朗——那一天真走运。业内书目剧增,流通广泛,致使书价趋同,令人憎恶。以前踏遍全国,总能淘到一些东西,现在走到哪里,都是六便士左右一本书。伊丽莎白时代的戏曲作品在有些地区保护不严。如果偷袭“美丽的北国”,你将满载而归,购回大量廉价书和一摞内容离奇的旧书。而在英格兰西部,搜罗一大批小说十分容易。记得我几乎没花钱就在托基弄到了勃朗特作品全集的初版。不过这都是过去的事了。事实上,乡下的书商由于听说了伦敦书目拍卖的事,并且邮差也送来很多书目,这些都使他们原本应该很乐意将书卖掉,“您知道,我只是想清理书架,腾出点地方,”现在却夸大了手头物品的价值,不愿卖了。这样一来,只好以目录本身为藉了。它们至少不用花钱。不可否认,目录值得一读。

书价高本身就说明了某些事情,也令我们深信,个人图书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蓬勃发展。

图书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