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或者就是恶的嘛?
依据儒家的逻辑,那肯定是大错特错,大恶特恶,怎么能无辜欺凌弱小呢?
但如果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优胜劣汰,狼群淘汰弱狼、老狼,以及狼吃羊,羊吃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无分善恶。
亦或者今日为善,明日就是恶。
世间万物都在遵循道的规律,一刻不停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一切概念都是不定的。
“儒家用格物,分出善恶,尔后致知,并为后人总结出经验规律,这件事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许尚边走边继续道:“然而……善恶、高低、大小,乃至于沧海与桑田。”
“站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高度,人们眼中的事物也会随之不同。”
“现在儒家的格物致知,有些略显片面,距离格出事物本质,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
格物致知。
先秦儒家给出的答案应该是:明理是非。
程朱理学则是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朱熹的格物,就相当于穷究事物的本质和道理。
从某种角度来说……与科学还是蛮像的。
直至到了阳明心学。
王阳明其实还是蛮老六的。
正所谓生有涯,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此乃庄子之言,意思是有限的生命,岂能穷尽世间的道理呢?
这是必不可能的事情。
王阳明连续格了七天竹子,差点没让自己直接去见太奶。
大病一场,毛都没能格出来。
按照朱熹的说法。
你格物格不出东西,就是你心不够诚。
王阳明表示……我差点把命给赔上去,这还叫不够诚?
老朱你的理学有问题啊!
于是。
王阳明直接于龙场悟道,整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单从自己的无限心出发。
格物二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格,谓之正也!
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就相当于时刻扶正自己的念头,调正自己的心态,以心应事,皆为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