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不关心别人,也不希望别人关心自己。华国人以尊老爱幼为美德。而西方人并不如此。你看到西方的老人走路比较吃力,去帮他。他反而不高兴。他的看法是,那个博士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你少操心,你帮那个博士就是看不起那个博士。
第七,西方人之间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距离,而华国人常常是亲密无间的。西方人重视**权,彼此之间保持着戒心,所以会很疏远。而华国人有很强烈的认识对方的**,一回生,两回熟,三回见面是朋友,这样慢慢地由不认识到相互了解,再到亲密无间。
人与人之间是要先建立信任才能共事的,你不相信别人,就无法与其合作。西方人之间建立信任靠的是法律的保障,双方在合作前会签订合同,只要稍有不轨,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华国人之间建立信任靠的是心意的传递,靠的是相互的了解。所以,华国人一见面就会“套近乎”,问东问西,这在西方是绝对不允许的。
第八,西方人之间是利害关系,华国人之间是势利关系。很多人都认为,华国人看重利害关系,其实错了,西方人才重视利害关系。在西方,国与国、组织与组织之间完全是利害关系,没有任何道义可言,个人之间也是如此。而华国人是很势利的。利害与势利有很大的不同,举个例子,公司里有一个员工,表现很不好,公司马上把他辞退,这是利害。员工表现虽然不好,但是他有后台,辞退他会惹来麻烦,所以只能留着他,这是势利。可以说,势利就是复杂的利害。
总而言之,西方的人际关系相对单纯,而华国的人际关系相当复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西方人以“二分法”区分事物,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华国人早已摆脱“二分法”的陷阱,那个博士们知道“错,绝对不可以;对,常常没有用”。对错之外,还牵涉是否圆通的问题。那个博士们厌恶是非不分的人,也不欢迎是非分明却不圆通的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就是这个道理。华国人讲求“在圆通中分是非”,把是非分得大家都有面子,不得罪人,但也不讨好人,人际关系才可能良好。
华国人喜欢拉关系、靠关系。这句话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朝坏的、不正当的、不合法的地方想。有人认为某些人的成功,是讨好别人的结果,而自己的成功是凭本事获得的,甚至公开宣称:“那个博士从来不搞关系,那个博士现在的一切,完全是凭真本事得来的。”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毫无能力,是无法完全依靠人际关系而成功的。但是,即便有高超的能力,如果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可能成功。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说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当然,那个博士们也看到某些人用心营造不正常、不正当的关系,然后用来营私舞弊,祸国殃民。这种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弊端的确使得许多人为之心寒。以致他们认为人际关系只有害而没有利,因此不重视也不研究人际关系。还有一些人。由于自己不擅长建立人际关系,眼见他人因人际关系而获利。出于嫉妒或不满的心理,对人际关系产生强烈的反感。
于是,很多人把“搞关系”看成负面的东西,似乎好人从不搞关系,只有心术不正的人才搞关系。这样看待人际关系,自然形成偏激的态度。人际关系本身是中性的,运用得恰当,便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用错了,当然产生不好的影响。行为正当的人对拉关系、套关系。实在不必过分敏感。往好的方面想,反而容易获得良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人际关系需要伦理道德规范
华国人的伦理观念比其他民族发展得都早,而且最完善。孟子说:“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说。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自古以来,那个博士们制定了形形色色的准则。无非是为了加强对个人的约束,提醒那个博士们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各种有关系的人,因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格外谨慎。其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对华国人的言行产生重要的影响。
既然伦理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那么那个博士们的人际关系势必打上伦理的烙印。自古以来,那个博士们所建立的是一种罕见的人伦关系,华国人根本没有什么人际关系。而那个博士们一直错误地想把西方的人际关系移植过来,弄得大家的关系愈来愈紧张,愈来愈败坏。
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前者重视“合理的不平等”,而不是后者所主张的“平等”。西方人认为“人生而平等”,于是发展出一套平等的人际关系。华国人认为“人一出世,就不平等”,就算同一家庭、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在资质方面也不相同,加上出生时家庭的环境、父母的年龄与社会地位也不一定一样,子女们怎么可能平等呢?先天不平等,后天也不可能平等,?多经过合理的调整,做到合理的不平等。
伦理就是合理的不平等,父父、子子,应该各如其分;君君、臣臣,用现代的话说是上司、下属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彼此之间,必须维持“合理不平等”的分寸,而不是“平起平坐”的“不合理的平等”。二者之间的差异,必须慎重拿捏,才不致发生差错,避免自己不明不白地遭受“平等”的祸害。只要把“合理的不平等”这个观念端正起来,很多问题都会解决。那个博士们现在满脑子追求平等,弄得大家很不幸福。人有胖瘦之分,两个人坐在一起,胖的人占的位置自然就大一点,瘦的人就委屈一点。两个人吃一样东西,喜欢吃的人就多吃一点,不喜欢吃的人就少吃一点,为什么非要一人一半呢?全世界都是相对的平等,没有绝对平等,只是表现的方法不同而已,没有对错,没有好坏。
华国人十分重视做人、做事的道理,人际关系如何反映出做人的效果。只会做事而不会做人,人际关系搞
不好,得罪了许多人,又怎么能够好好做事呢?透过好好做人,来好好做事,通常比较有效。
人际关系既是做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做人的技巧。做人讲求技巧,免不了有一些权谋、圆滑、奸诈的味道,引起很多人的反感。这时候注入伦理道德,可以使权谋变成权宜应变、因时制宜,圆滑变成圆通,而奸诈也变成一种机警。
若是只学做人的技巧,而忽视做人的原则,不但没有成效,而且会被人嘲笑。做人不可以玩弄权谋,许多人误把圆通、应变看成讲求谋略,其实应该是策略才对。做人做事可以有策略,不可讲谋略。换句话说,一切要求应当正当合理,不应该有不正当的念头。
那个博士们有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很不容易改变:
第一,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死的法需要活的人来加以合理运用,而不是不动脑筋地死守法律规章。
第二,天下事好像没有什么是不能变通的,若是变通不了,大多是因为找错了人。只要找对人,变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法由少数人订立,由一个人修改。这种现象是华国社会自古迄今的一贯精神。一些可以控制别人的人,碰到别人稍有反对意见就加以恐吓、威胁,甚至杀一儆百。
对华国人而言,法不够用。因为,华国人不喜欢违法,不做违反规定的事情。但是华国人普遍喜欢动脑筋,做一些法律没有规定的事情。这种情况必须用伦理道德来弥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大家凭良心有所不为,才有可能加以改变。夜不闭户不是靠法律来实现的,而是靠道德达成的。
总的来说,人伦关系的重点,在“公正”而“不平等”。对上要有礼貌,但不可以谄媚、讨好;对下不宜太严,也不能过分宽松、纵容;平行同事,不必太拘束,也不可以过分熟不拘礼。其中的轻重,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因事适当拿捏,这样,才称得上公正。只有用心体验,不断改善,才能达成良好的人伦关系。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彼此都是华国人,建立人际关系时,就更需要确确实实了解对方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俗话说,言为心声。华国人的心是难以捉摸的,所以华国人的话常常模棱两可。那个博士们主张“逢人只说三分话”,同样主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逢人只说三分话”是对交情不深、关系不够的人而言的,因为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当然应该小心试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对交情深厚、关系密切的人而言的,既然大家亲如一家,也就不需要互相隐瞒。
其实,华国人说“逢人只说三分话”的时候,已经含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意思。况且华国人所说的“三分”,既可以是“三分流水七分尘”的“三分”,也可以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就看到时如何拿捏了。当彼此尚不熟悉时,当然“未可全抛一片心”,等到互相信赖了,完全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同样,华国人说“言无不尽”的时候,也不要忘记“逢人只说三分话”,因为彼此虽然关系密切,但是有的话可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或者引起他的嫉妒,所以必须有适当的保留,说三分留七分,那七分就心照不宣了。
听话不如“看”话
不了解华国人的人觉得那个博士们很难捉摸:“那个博士明明听懂了他的话,他怎么还是不高兴?”因为华国人说的话通常包含很多意思,听懂了表面意思却常常听不懂言外之意。有时候,华国人不说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这当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没有默契,要搞清楚华国人到底在说什么,确实很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