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是擎天柱 > 第五章 山寨全聚德烤鸭(第2页)

第五章 山寨全聚德烤鸭(第2页)

洋葱之名出现在清代,康熙年间的吴震方所撰《岭南杂记》里说:“洋葱,形似独颗蒜,而无肉,剥之如葱。澳门白鬼饷客,缕切如丝,珑玒满盘,味极甘辛。余携归二颗种之,发生如常葱,至冬而萎。”

有意思的是,部分现代西方国家把洋葱称为“中国葱”;把荷兰豆称为“中国豆”;俄罗斯把白菜称为“中国菜”。而中国喜欢把一些植物冠以“洋”字。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军紧急调动三节火车皮的洋葱,用于防治部队痢疾;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明末爆发的瘟疫,更是让崇祯皇帝的京营几乎全军覆没。

细节决定成败,张鹿征希望葱姜蒜能在大明,尤其是部队里面普及开来。它们除了耐储存、营养价值高,最重要的是在没有疫苗的大明,生食葱姜蒜就是预防流感、痢疾、疫病的最佳药材。

另外在明朝,做发面食品根本不是问题。中华古人很早就发现天然碱面可以用作衣物洗涤和食品发酵的双重作用。

《礼记》里就说“冠带钩和灰清漱”,也就是用草木灰来清洗衣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麻织品,经鉴定就曾这么洗过。

汉朝时老百姓用从碱地里采集的碱土洗涤衣服,那时称作“卤碱”;唐朝时又改叫“石碱”,一直是好用且不贵的“洗衣粉”。而最常见的“中国肥皂”,是古代中国城市里常卖的“肥皂团”。

当时的“肥皂团”与现代肥皂有所不同,是把皂树的果实(皂角)磨碎后,制成桔子一般的形状,对衣物袖口领口的去污效果极好。这种“中国肥皂”汉代时就已经出现,且以其便宜好用的特点,逐步深入民间百姓家。

明代诸如北京南京等各大城市,都有专门经营“胰子”的店铺。当时的“胰子”已不止有“猪胰子”,也有效果同样好的羊胰子。当时已经不是晋朝时的豆子状,而是变成了团状。还有“桂花胰子”、“玫瑰胰子”等各种款式。

明朝时的胰子,既有普通老百姓家用的普通款,也有添加香料等奢侈品的豪华款,适合不同阶层用户。诸如“合香楼”、“花汉冲”等明代店铺,都是享誉百十年的,集生产销售于一身的老字号。

明朝辽东还有一个因为常年采集天然碱,而设立的“碱厂堡”。碱厂最早建堡于1476年,《明实录》记载:“十二月壬辰,马文升言,辽阳东山新添东川、马根单、清河、碱厂、云阳五堡。”

原址位于今天的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东部山区。该堡东邻桓仁,南接凤城、宽甸,北与新宾临界,是战略重地和交通要道,也是历史重镇。

那些想靠生产香皂、洗衣粉发家致富,迎娶白富美的穿越者注定要绝望了。你想帮助武大郎做现代馒头?武大郎表示:我是矮子,但不是傻子。

明朝的生产商们,还把蒿和蓼两种植物放进地窖里浸泡,然后曝晒后烧干,接着用水淋加浇面,一块上好的“植物碱”就能制成,价格也便宜得多。

西北地区一直到20世纪末,还有部分农村,使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草木灰碱,当做发酵面食、中和酸味的食用碱。

在现代小苏打和酵母普及之前,中国老百姓常做的是“老面馒头”,发酵效果好。掌握好添加量,就不会有酸味异味。

后来西方学者公认,在工业革命以前,这种中国明朝石碱的提纯度,是当时世界最高。有了这个大杀器,鹿征少爷就可以在明朝呼风唤雨。

老爷子一边剔牙,一边打着饱嗝,递给忠犬八公两页纸:“我过几天要见几位老战友,你看看这两首诗怎么样?”

诗作一:过管夷吾三归台:微管勋名贲草莱,齐原东望起高台。当时直向前车死,此地应须左衽来。九合既能扶日毂,三归何碍倚云堆。有人衰草长堤下,几度西风感叹回。

诗作二:步虚词天妃宫作:春入仙宫放碧桃,月华一点映初潮。夜中斗柄方移转,云外仙童弄玉箫。

(注:这两首诗都是张如兰的真实诗作,绝非虚构)

在张鹿征看来,华东虎与后来那位写了四万首诗词的乾隆一样,都是人菜瘾大。如果不是他大明中将的身份,这些诗很难流传到现代。

本着敬老爱幼的心态,也是为自己穿越来的励志自勉,鹿征少爷故作沉思后,写下了清朝著名文人赵翼的诗作:“少年意气慕千秋,拟作人间第一流。岂意壮怀三不朽,终成老物四宜休。隙驹虚掷分阴过,皮豹徒凭一卷留。若果轮回有来世,誓从髫龀便勤修。”

不理会华东虎要吃人的眼神,大少爷给自己的铁杆粉丝、预备小妾兼生活秘书的小鹌鹑,连比划带耳语,下达了最高和最新指示。小鹌鹑瞪着美丽的大眼睛,半信半疑的点头答应下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