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日,贾敏跟着荀梓君巡视两浙各州府乡学、县学。
左右都有丫鬟小厮跟着,来不及回姑苏城,便在州府县学里歇着,倒也两相便宜。
只是这么一来,贾敏就错过了京都转来的林如海的家书。
闲话莫提,贾敏和荀梓君两个巡视了一个多月,还没有把所有的县学、乡学巡视完毕。
贾敏自然也还没决定在哪一处做教授,这时荀梓君和贾敏却收到了蓝知州的信。
信中说,两浙太史局的冬官正观风云、气候,报不出五日便有大雪来袭,叫荀梓君并贾敏尽快家去。
贾敏和荀梓君,这才发现今日竟然已经是霜降。然而此时气候依旧温暖如中秋,因此两人竟没有发觉。
无论是前世在姑苏生活了十几年的贾敏,还是刚到姑苏一年的荀梓君,都深知两浙的太史局,预报天气一向准确,风霜雨雪,甚至可以确切到一个时辰以内。
于是荀梓君和贾敏两个当即决定回姑苏,只是信中说不出五日,是五日之内,还是第五日才有大雪?
看完了信,两人沉默片刻,荀梓君看了看手中的地图,蹙着眉向贾敏道:“还有八处乡学没有巡查到。
只是他们都在偏远之地、车马难行的,单来回路程,一日都到不了。
这八处要是全部巡查完了。咱们只怕要被大雪堵在路上。到时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反倒不好。”
贾敏也点头:“既然知州大人把太史局的通告发过来,自然是要我们准备万全的,不能拂了大人的好意。”
荀梓君见贾敏也不坚持要去,便也放开了,开解贾敏,也是开解自己道:
“况且咱们女子到底力弱小。这些地方单是路上便要咱们半条命去。要不还是找几个侍卫去巡看一番,如何?”
按理来说,贾敏原本也不是荀梓君的上官,荀梓君巡查学事、行止进退本不需要贾敏同意。这一回,不过也只是带贾敏出门散心罢了。
贾敏自然没有二话,点头建议道:“排出去的侍卫都要可靠的。若有孤儿、或者母不慈、父不肖的最好也要想法子带回来!”
荀梓君微笑着摇头:“他们自然都是可靠的。孤儿自不必说,必定是要带回来的。
只是有父母的孩子,还是不带为好。否则将来传将出去,若有那等不想教养的父母、姑嫂,只管打孩子几下,咱们就得收留他们么?
按说这样的收留也无不可。可是有一有二就有三,若到了人人都不愿意教养孩子的地步,咱们又怎么收的过来呢?
况且古语有云‘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若当爹娘的,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教导,又怎么能去教导别人的孩子呢?
既没那些愿意教导孩子的先生,咱们收养了那么些孩子,又怎么教养的过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