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日月明股吧 > 第87部分(第2页)

第87部分(第2页)

又过了三个月,朱棣收到张玉的奏疏,说“差不多了”,然后朱棣将那些年轻人召了回来,却依然没有安排职务,而是将他们放到了工部。

工部是专门掌管各项朝廷和地方的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以及交通等事宜的,朱棣让他们去工部,可不是当官管人的,而是让工部尚书给他们安排“劳工”的活儿,砌房子,运木头,扛沙袋,搬石头,什么活儿累做什么,什么活儿脏做什么,而且吃穿用度还得跟其他民工一起。

一晃又是三个月过去了,工部尚书也上了个奏疏,说“可以了”。朱棣觉得还是不够,又让那帮孩子去守城门,没有轮值的,就在应天城内巡视。

如此来来回回折腾了大半年,方孝孺、解缙实在看不下去了,上了好几次奏折,可朱棣都不理不睬。这种事方孝孺也找不了茬儿,因为每次朱棣都会笑眯眯的跟他说,自己是在为帝国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真正能为国为民的官员。

瞧瞧,这顶大帽子多重啊,方孝孺难道还能说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真正能为国为民的官员”不对?而对于这件事,朱高炽是跟朱棣站在统一战线的。他也认为那帮只会吟诗作对,写些八股文章的学子应该经受一下这样的磨练,才能真正了解国计民生,真正体察民情,以后上任才能够真正为国尽忠,为民请命。

于是,在他们的坚持下,方孝孺也只能继续看着自己那帮可爱的学生遭受“折磨”。

很快到了年尾,朱棣终于将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实习”了一遍的学子们召了回来,在文华殿再次进行了一次考核。而这一次,这些学子们在谈到国计民生的问题时,跟以前大不一样,简直就是脱胎换骨。经过了强而有力的训练,也见到了社会最底层的民工,更了解了天下百姓的生活。说话的时候所引据的也不再是什么古籍经典,而是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他们能够清楚的知道百姓需要什么,朝廷应该怎么做,而自己如果上任,该做些什么。

朱棣很满意,朱高炽也很满意,连方孝孺、解缙都很满意。他们到现在才明白,原来人才还可以这样培养。不由得对朱棣的方式赞不绝口。

而朱棣在自豪高兴的同时,也总算是能够放心的把这些自己亲自调*教的学子们放到官场中去。据史料记载,这二十八宿,有一大半成为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元老,个个清正廉洁,忠君爱民。

在大量招贤纳才选拔文官的同时,朱棣也不忘武将的提拔,以及兵士的训练。毕竟文能治国,武能安邦。那个时代,一个帝国的强大,最重要的绝对是体现在军事力量上。装备精良的武器,运筹帷幄的统帅,骁勇善战的将士,所向披靡的军队。振臂一挥,千军万马,足以横扫千钧,傲视天下,让万国臣服。

朱高炽知道,历史上那个远迈汉唐,气势恢弘的永乐盛世正一步步朝自己走来。

作者有话要说:“日月昭昭,唯吾大明。”写了这么久,我终于写出我这篇文标题的含义了……洒泪!话说亲们是不是嗅到了结局的味道?咩哈哈哈哈……好吧,如果亲们这么想,估计离离要让乃们失望了,因为还有很多事没有写,暂时还结不了。话说下章还得小虐一下……咳咳!另外,亲爱的们,有谁知道浏览器一直弹出“遇到问题需要关闭”啥啥啥的,是啥意思?而且我现在回复不了你们的评论了,好像出啥问题了……是电脑问题,浏览器问题,还是我的人品问题??

第九十六章、提前民主

留下了方孝孺,改了历史上的十族之祸,朱高炽起初心里还是有点儿发毛,毕竟穿越时空已经是逆天而行了,他还改历史,不知道老天爷会不会发火。

但后来想想这跟他也没啥太大关系,又不是他想穿越的,老天没经过他同意就稀里糊涂把他整这儿来了。你说来都来了,不干点惊天动地的事儿好像也说不过去是不是?说不定老天爷就是不忍心看着方孝孺十族惨遭横祸,所以才想方设法让他来拯救苍生的。更何况,上天有好生之德,不管怎么样,他救了这么多人,也算是积了不少德。

于是这么想着,某人终于心安理得了。

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翰林大学士的职位非他莫属。原本朱棣是想拜他为丞相的,可奈何丞相这个职位在太祖皇帝朱元璋时期已经被废罢了。原因是因为丞相乃百官之首,秉承着君主的旨意综理全国政务,丞相下面设六部,而六部尚书都是直接报告给丞相的,导致丞相的权利太大,几乎到了可以一手遮天的地步。所以朱元璋当时为了集权,废除了“丞相”这个官职,六部就只能直接向皇帝报告。

这样一来,权利倒是真的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了,可朱元璋的这一政策真是害死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丞相分管事务,做皇帝的就得累死累活,什么事都得自己亲力亲为。

就算朱棣再厉害,也不敢在自己刚登基不久的时候公然违背祖制,于是丞相这个官衔是不能要了,六部还得把折子通通都递交到御书房来,由自己亲自批阅。毕竟方孝孺那个翰林学士其实就相当于皇帝的高级顾问,虽然能参与机要,随时谏言,但批阅折子这种事,也不可能由他代劳。

好吧,就算是朱棣对他足够的信任,愿意让他批阅奏折,方孝孺那老古董也不干。他把太祖皇帝的祖制看的比自己的命还重要,觉得朱元璋当初废除丞相为的就是让皇帝能够对天下大事一一知悉,以便做出对百姓最有利的决策。所以作为皇帝,亲自批阅奏折那是相当有必要的。

更何况,朱棣也不是那么放心让别人来批阅奏折。他内心对于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的决定还是很支持的。古人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指的就是手握重权的丞相。古往今来,有多少丞相专权,欺上瞒下,误国误民,造成政局动荡,百姓流离,所以在大明王朝中,这种事情他绝不能让它发生。

但说是这么说,一个国家那么大,天下之事那么多,六部二隶十三卿,文武数百官员,各地州府知县,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奏折从不同的地方呈上来,即使有朱高炽没日没夜帮他审阅,两人都累了个半死,也还是力不从心。

于是,有一天,朱棣终于爆发了,把手中的折子往桌子上一扔,随手抓过一旁朱高炽手上的折子也丢到桌上,一副“老子不干了”的神情,看着朱高炽道:“儿子,咱们找几个人来分担下工作吧。”

朱高炽伸了个懒腰,从桌上端起朱棣面前的茶毫不客气的仰头就喝,喝完之后还咂咂嘴,问道:“有人选么?”

“没有。”朱棣老实摇头。

意料之中,朱高炽倒是一点儿也不意外:“那你想想六部两隶十三卿,谁比较合适?”

朱棣靠到椅子上沉默了片刻,竟摇摇头:“一个也不合适。”

朱高炽诧异:“一个也不合适?”

朱棣眉头轻蹙,认真道:“首先,这些官员离朕最近,参与机务,每日在宫内出入,接触权利中心,要绝对的刚直;其次,这些人每天要看的折子和做出的策略,都跟六部两隶十三卿有关,要绝对的公正;再次……”朱棣停顿下来,看了看朱高炽。

朱高炽挑挑眉,默契的接过话道:“再次,这些人的官阶不能太高,最好都在六品以下,但一定要年轻有为,对朝廷国政见解独到。这样的官员背景比较简单,因为官职低,也没有人会去拉帮结派,让他们参与机要,不容易专权。”

朱棣给了他一个赞赏的眼神:“不愧是朕的儿子,父皇想的,你一个字都没说错。”

朱高炽得意道:“这叫心有灵犀,不点都通。”

朱棣失笑:“符合我们说的这三个条件的,恐怕只能去翰林院选了,那里官员的品阶都不高,且都是文人,有一股子执拗的清高,不容易被人拉拢。”

“行,这个就包在儿臣身上了。”朱高炽拍拍胸膛,说完之后才想起来忘记问一个重要的信息,“那这些官员你准备让他们在哪里工作?”

朱棣闻言稍微沉思了一下,抬起头说道:“就在文渊阁吧,离御书房近,有事要跟他们商量也方便。”

“文渊阁?”朱高炽蹙了蹙眉头,“历来的官署都设在宫外,最近的也至少出了午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