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论语是老子还是孔子 > 第10部分(第2页)

第10部分(第2页)

曾子说:“我听夫子说过:孟庄子的孝顺,其他方面别人可能做得到;他不改变父亲的大臣和政策,别人很难做得到。”

9

孟氏任命阳肤为司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君主失去道义,民心涣散已久。如果了解犯罪的实情,应该怜悯而不要乐于惩罚。”

子贡说:“纣王的罪过,不如传说的那样严重。所以君子不喜欢位居下流,天下的罪恶都归咎于他。”

1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食和月食。有了过错,人们都会看见;改正过错,人们都会景仰。”

2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仲尼是在何处求学的?”子贡说:“文武之道,没有失传,还在人间。贤明的人了解的多,不贤的人了解的少,无处不有文武之道。夫子何处不能求学呢?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

3

叔孙武叔在朝堂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明。”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如果用围墙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肩高,可以看见家室的美好。夫子家的围墙有数仞高,找不到大门进去,就看不见宗庙的华美、百宫的富丽。能找到大门的人或许不多吧。叔孙武叔那样说,不是也很自然吗?”

4

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不可以诋毁的。他人的贤德,就像丘陵,是可以超越的;仲尼就像日月,是无法超越的。有人虽然想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有什么损伤呢?只能表明他不自量力!”

5

陈子禽对子贡说:“您太谦虚了,仲尼怎么可能比您更贤明呢?”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可以表现有知,一句话可以表现无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啊。夫子是不可比及的,就像天穹是不可以攀登的。夫子如果治理国家,那么让百姓自立,百姓就会自立;教导百姓,百姓就会听从;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附;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夫子的一生是光荣的,夫子的死让人哀痛,我怎么比得上夫子呢?”

第二十篇尧曰

尧说:“啧!尔舜!上天的年号由你确定,让你执掌公正。直到四海穷困,天恩终结。”舜也这样授命禹。商汤说:“我小子履,大胆地用黑色的公牛祭祀,大胆地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之人不敢赦免,贤良之臣不敢埋没,天帝明鉴!我有罪过,不要责罚万民;万民有罪,请责罚我一人。”周初大封诸侯,善人得到富贵。周武王说:“虽有至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我一人。”

制定衡量,审查法度,恢复旧制,四方的政令就会通行。复兴旧国,延续世族,选拔贤才,天下的百姓就会归附。要重视:百姓、粮食、丧葬、祭祀。宽厚会得到民众,诚实会得到信任,机敏会得到成功,公正会得到赞同。

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可以从政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避免四种恶行,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呢?”孔子说:“君子施恩而不耗费,劳役百姓而不怨恨,有所获取而不贪求,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问:“什么是施恩而不耗费呢?”孔子说:“让百姓去做有利于他们的事情,不就是施恩而不耗费吗?选择适合的劳务让百姓去做,有谁还会怨恨呢?讲求仁义而能得到仁义,还去贪求什么呢?君子待人无论多少,无论大小,都不敢怠慢,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的衣冠整洁,仪表端正,人们见了都会敬畏他,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是四种恶行呢?”孔子说:“不教导却随意杀人叫做虐害,不告诫却只许成功叫做暴躁,不管理却限期完成叫做贼行;还有给人财物,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孔子说:“不知道人生,就不能成为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学会做人;不知道言谈,就不能了解别人。”

老子和论语

1.

“道”是老子论述的核心问题,道的含义包括方法和路径,老子讲述的道是力量和规律。力量与规律合起来才是道,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认识。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座神秘的宫殿,只有选择正确的路径才能找到智慧的宝藏。如果说第1章是这座宫殿的大门,那么第42章就是打开大门的钥匙。“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理解为:“道产生了时间,时间产生了有和无,有和无产生了天地人,天地人产生了万物。”这样解释与其说是一个结论不如说是一个猜想,这个猜想可以用物理科学的观念去讨论,也可以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理解。

2。

老子讲的“道”是顺应规律的力量,又是表现力量的规律。老子讲的道德,可以理解为力量和规律与我们同在。也就是说,拥有力量并且顺应规律才能够实现道德。弱小的事物顺应规律就能生存,强大的事物违背规律就会灭亡,所以老子说万物都会尊道而重德。老子表面上崇尚柔弱,其实柔弱是相对于刚强而存在的。老子讲的“道”是力量与规律的化身。《老子》的核心思想是:力量改变一切,柔弱常胜刚强。《老子》可以用唯心的观点去解释,但会陷入虚幻与迷惑之中;我们只有坚持唯物的观点,才能获得有益的启迪。

3。

仁是善的表达,义是爱的奉献。我们可以把《论语》中的“仁”理解为“仁义”。孔子讲的“仁”不仅是个人修养,而且具有社会意义。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以理解为:“仁义离我们很远吗?我们讲求仁义,心中就会充满仁义。”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可以理解为:“齐桓公九次会盟诸侯,不用武力,是管仲的功劳啊。这就是仁义!这就是仁义!”关于仁德,孔子认为:“仁者先付出而后获取,可以称为仁德。”曾子认为:“君子依靠朋友培养仁德。”

4。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对“仁”还有许多种解释。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就是说:“作为仁者,自己要立业就去帮助别人立业,自己要发达就去帮助别人发达。能够将心比心,可以说是实现仁义的方法。”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约束自己遵守礼仪就能实现仁义。”孔子认为“仁”也有弊端,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就是说:“爱好仁义不爱好学习,缺点在愚蠢。”

5。

孔子讲的“道”包括了多种含义。“道”作为方法,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道”作为路径,孔子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作为思想,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等等。孔子讲的道德,可以理解为遵行大道而能够成就大德。对于“仁”老子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又说:“大道废,有仁义。” 又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又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关于“道”和“仁”,他们的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6。

老子对圣人的描述是令人惊奇的。老子不说圣人应该怎样做,常说圣人不应该怎样做。无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行:“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无心:“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不为大:“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欲不欲:“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不自见:“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不持:“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不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等等。

7。

孔子讲述的君子是仁者、智者和勇者。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要善于学习,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要有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常拿君子与小人作比较,使君子的形象更加鲜明。例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

8。

老子讲的圣人和孔子讲的君子有许多相似之处。圣人和君子都是理想化的人,都是拥有高尚道德的人。但是老子和孔子对于圣人和君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孔子很少谈到圣人,在孔子的观念里,圣人特指伟大的君主,圣人之道可望而不可及。在老子的观念里,圣人之道就是效法天地、无为不争。作为心灵上的探求,老子的圣人之道是可以实现的。老子很少谈到君子,而且特意把君子与行军打仗联系在一起。孔子经常谈到君子,却很少说某人是君子。在孔子的观念里,君子要有名望,要有良好的修养。如果强调君臣父子关系,孔子的君子之道是难以实现的。

9。

老子看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看重人与人的关系。看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严肃地批判“礼”,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看重人与人的关系,孔子真诚地维护“礼”,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表面上看,老子和孔子的观点是对立的。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老子谈到了礼制和礼仪。老子首先说:制定礼的人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言论流传下来;然后说:作为君子不但具有高尚的品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