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远征军在营一级就拥有八门81mm口径及十二门60mm口径的迫击炮。
这个火力其实是加强了,因为张弛记得从孙布拉蚌训练营出来的时候,营属迫击炮才只有这火力的一半。也就是分别是四门81炮和六门60炮。
这也许是史迪威认为在面对日军时这样的火力还不够所以加强了吧,张弛是这么想的。
后来张弛才知道自己其实猜错了。
加强火力并非史迪威的初衷,而是中**队从上到下对装备的胃口都很大……中国的部队是缺装备缺怕了。这跟饿疯了或是穷疯了的人一样,饿疯了的人是怎么都不觉得自己吃饱,穷疯的人就算是拿到再多的钱也觉得不够。
同样的,当有许多装备摆在向来都缺装备的中**队面前时,他们就千方百计的想多蹭点,而且永远都不够。
而美国佬对装备方面又比较宽松,再加上从美国运来的几个师的装备早就到位了,而重庆那边的兵源却还没来,于是新一师就以打仗要加强火力为由把另一个师的装备蹭到手。
也就是说,新一师的炮火其实要比原来预想的要多上一倍,师属榴炮营甚至都多了三倍成了一个榴炮团。
中**队对装备的这种“吃”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有些不理智,因为装备这东西需要后勤的支持,更多的火炮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炮弹。但偏偏美国佬在后勤方面又十分强大而且又有的是炮弹,所以这不仅没有问题反而还很好的增强了新一师的火力。
史迪威也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不仅没有阻止中**队这么做,反而还有些得意:他是想告诉其它的中国部队,美国佬的装备有的是,而且对于能打胜仗的部队毫不吝啬。
应该说史迪威的这一招很有用,中**队很快就知道史迪威的这个潜规则:只要在战场上打胜仗,那么就不用担心装备的损耗,它不但不会越打越少反而会越打越多,而且还是成倍的增加。
这就成功的激励了远征军战士们的作战积极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士们那种装备比生命还重要的思想。(未完待续。)
第六十九章 训练
这段时间部队一直在紧锣密鼓的训练,而且这个训练还是与美军部队的联合训练。
对于这一点张弛倒是可以理解,在未来战场上中美两支军队,那自然就需要联合训练,同时史迪威也是想借着这个时间再强化一下中**队的美式战术。
但其实,所谓的美式战术其实就是教中**队平推和怎么奢侈的使用弹药,因为他们教的就是:两军一旦交汇就是先用大炮轰上一遍,轰完后观察下有没人,如果有人的话就继续轰,没人就派坦克和步兵往前平推。
这种战术如果是在开阔地区进行的堑壕战那无可厚非,但是在丛林战中似乎并不适用,因为丛林战里总是会在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隐藏着几个兵,于是炮轰后就会以为人已经打得差不多了,但部队一上去发现还有敌人,于是退回来再轰……这么折腾几回,只怕阵地还没打下来敌人的援军都已经到了。
而且对于这种美式的火海攻击日军似乎已经有了对策。
这对策就是一线只放少量的兵力,主力则布署在隐蔽部等着,美军一片火海攻击炸伤了前线几个人就添上几个……毫无疑问,这种添油战术可以尽可能减少美军火海的杀伤。
于是美军火海战术就成一种大投入而少杀伤的“鸡肋”战术,日军似乎是怎么打都打不完,而美军的后勤却有可能因此而崩溃。
然而包括张弛在内的所有中**队的军官都不说话。
这一来是因为说了也没用,此时的美军还迷恋着的他们的美式战术,就连史迪威也相信上一场战斗的胜利有很大一部份的功劳就是使用美式战术……当然,这的确是,上一场战役的中**队在某些战斗中因为使用了火海战术使得没有适应这种强大的火力的日军吃了许多亏,但总体上中**官们还是按照中式打法。
所以包括史迪威在内的美军教官根本就不会理会中国教官的建议。
二来,则是因为中**官也乐见这样训练。
这样训练的好处就是可以大量使用弹药……远征军里的炮兵因为紧急投入战斗,所以往往训练周期很短。最快的训练还不到一个月就派上战场了。
仅仅只用一个月的时候就训练出炮兵这在国内几乎就可以说是不可想像的,但在这里却是现实……原因是他们除了前一周是学习理论知识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用汽车或是吉普车拉着大炮在丛林中满山跑。当然,在跑的过程中就是练习开炮。
那打的都是实弹,而且还可以说是打不完的实弹。这样打上一个月,就算是新手也会将指哪打哪……这种用炮弹喂出来的本领绝对是令国内炮兵艳羡的。
令人感到兴奋的是,新38师和新22师相继在孙布拉蚌补充完兵员并换装完毕,于是新一军也就跟着成立,军长为郑洞国兼任,实际则由加拉哈德部队的指挥官戴维思统一指挥。
这使得远征军能够投入反攻的部队实力大增。而且雨季也快要结束了。另一方面,史迪威穿插计划的各种准备工作也进行的差不多了,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想当初只一个新一师就打得日军十八师团两个联队大败而回,现在远征军足足有三个师,而且都还是战斗力十分强悍的三个师,那对付起当面的日军十八师团应该不在话下。
但反攻的时间却被一推再推,最后直到旱季来了也不见上头有什么动静。
这就让张弛感到有些奇怪,尤其是他还知道史迪威有一个穿插计划……穿插计划可是越保密越好,而如果时间再往下拖延只怕就夜长梦多。